當然了,如果有個別根基對路的人,他們已能認清煩惱即是菩提的本質,並對諸法自性有了清醒、堅定的定解,他們則可以此方式而成就,這一點 在顯宗經論中也有所反映,如《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華嚴經》云:“吾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無取,彼等成善逝,色受想行識,無數善逝眾,彼成大能仁。”;《維摩詰所說經》又云:“為增上慢,說離淫怒癡名為解脫;無增上慢者,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一切塵勞,即如來種。”;《文殊幻化經》則云:“非除輪迴而修涅槃,是緣輪迴即是涅槃。”;六祖惠能大師也說“煩惱即菩提”。……這些教證都在明確告訴我們,大乘顯宗同樣認為依靠煩惱即能獲得無上正等覺,此種思想在《無垢稱經》中表達得更明顯。此經中云:“蓮花非從曠野乾地裡生,而從泥水中生也。如是無上正覺菩提亦非從聲聞斷惑、見無為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薩迦耶見,則能生無上正圓菩提心。是故,諸煩惱為善逝之舍利也。”這種觀點與聲聞乘的看法並不盡相同,因聲聞乘要求修行者必須斷除煩惱方能證果。同理,密宗中對貪欲的本質也自有其與顯宗不大一致的觀點,但在五毒即五智這一點上,密法與禪宗無疑有著相同的指導思想。
待續…..
節錄自慧光集-密宗斷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