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上師開示

    〖 大悲觀音法會 上師開示 - 1 〗

    〖 大悲觀音法會 上師開示 - 1 〗

    仁波切慈悲開示
    大悲觀音修法儀軌
    除了對往生者有其功德
    對陽世的人也有殊勝功德利益

    49天的清淨道場
    匯集僧衆的修法力量
    以及大悲觀音殊勝儀軌的加持
    諸種殊勝因緣的會合
    念誦心咒的功德
    將遠遠超過日常的共修

    若不能親臨會場
    隨緣隨力發心唸誦觀音心咒
    也皆能獲得殊勝法益

    作為佛弟子
    要發好願及精進念誦心咒
    勸請親友也加入念誦此心咒的行列
    依靠大悲觀音修法的殊勝加持
    所獲福德不可思議
     
    晉美彭措法王曾開示:
    共修時
    各人念誦心咒的功德
    等同眾人念誦心咒功德的總和
    共修的力量不可思議

    〖 上師法語 〗

    修行應該是

    長輩對你有信心

    晚輩對你有尊敬

    身邊最近的人

    如果沒有感覺你的轉變

    就是我們的修行

    法沒有入心

    〖 上師法語 〗

    文武百尊法會開始之前
    我們先整理好自己的心
    生起慈悲心

    一直從開始到結束

    當僧團加上家屬、加上助念的我們
    一心一意以亡者為主
    為他來助念

    亡者看到也會歡喜
    生起參與修法以及生起懺悔的心

    法會的目的是此
    以此能對亡者具義

    這就是修法的殊勝

    [降伏自心,才是佛法]

    [降伏自心,才是佛法]

    佛法沒有深淺、高低,人心才有深淺、高低的分別,法要用到心上,能幫你調伏自心的,才是佛法。

    ~蘇南嘉措仁波切

    [了知苦樂的覺受]

    [了知苦樂的覺受]

    如果不了知"苦樂的覺受"乃是來自於自心的感覺,而只會埋怨外境,則無止盡的痛苦嗔恨之火和惡業(對付他人)將越來越增上。假想的敵人尚未消滅,自心的相續已污染

    蘇南嘉措仁波切

    〈接納所有〉

    上師法語

    〈接納所有〉
    「追求圓滿」,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心。真實的圓滿不是「超越」,也不是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真實的圓滿,是接納所有的一切。


    ~ 蘇南嘉措仁波切

    〈讚嘆和尊敬〉

    上師法語

    〈讚嘆和尊敬〉
    對於生起願行菩提心的人,我們應當給予讚嘆和尊敬,因為這樣的人,願意發心成就自他二利,是非常不容易的。

    試想,獨自一人對抗過去無量無邊「沉淪在輪迴中的自己」,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這種勇氣十分可貴;對抗無始劫以來累積的我執,其毅力更是不可思議。

    我們要看清楚一個事實:今生最大的敵人,就是「過去的我豢養出來現在的我」。

    過去生的我執,令我們生生世世嚐盡痛苦,也導致今生不斷感知各式各樣的痛苦與折磨。就從今天開始好好修行,趣入佛道獲得解脫,不要再讓來世的你以及其他眾生感受苦楚,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寬容與慈悲。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好好努力〉

    上師法語

    〈好好努力〉
    人生之所以會起起落落,都是因為「世間無常」的關係。很多人向我傾訴:他們遇到了人生的困境。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遇過「人生的困境」,然而,「困境」困住的並非是人生,而是人心。
    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無常」的特性,好的變壞、壞的變好,沒有永恆不變的世間。
    遇到逆境時,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機會,也不要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氣餒,在時機轉變的時候好好努力,一定能改變自己眼前的際遇。如果「無常」能困住你,那麼「無常」也能幫助你。願大家共勉之。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不要懼怕>

     

    上師法語

    <不要懼怕>
    不要懼怕人

    生裡的苦難與困境。能夠改變你生命的殊勝種子,往往都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才能顯露光芒。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你自己能很輕易化解自己的人生困境嗎

    上師法語

    “你自己能很輕易化解自己的人生困境嗎”
    生活是一本難唸的經書,是一場不輕鬆的修行,更是一個無法任性逃避的賽局。我們總是對於他人在生活裏遇到的困境,態度非常輕鬆,隨口說出「該怎麼做」、「怎麼處理」、「怎麼放下」等等看似很有智慧的話語。

    我們之所以如此輕鬆,那是因為「別人面對的問題不是你自己的問題」。試想,你自己能很輕易化解自己的人生困境嗎?你能立刻放下一切,全心全意投入佛法嗎?你能立刻轉身離開你的家庭、眷屬、工作、乃至世俗的一切嗎?

    這就是你的、我的、他人的困局。

    我們必須更具同理心去看待他人的生活困局,用自他交換的態度去面對他人的痛苦,把自己真實的放入對方的生活裡,確實感受到眾生的苦痛,這樣你才有可能升起真實的慈悲心,你才能領悟到佛菩薩的大智慧。

    沒有同理心,就不可能擁有真實的慈悲心;沒有同理心,我執也很難消除,更遑論體會到佛菩薩的度眾智慧。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不逃避〉

    上師法語

    〈不逃避〉
    佛法說的「解脫」,不是逃避正常生活。解脫,是真實認識生命的本質,而非逃避生命的實相;學佛帶給我們的變革,是我們看待生命的角度不同了,能正面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各種狀態,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人生。

    ~蘇南嘉措仁波切

    〈將五毒轉為五智〉

    上師法語

    〈將五毒轉為五智〉
    對境可以影響心情,同樣,也可以磨鍊心志。看自己的心成為被五毒煩惱、妄念所驅使的奴隸,還是能將五毒轉為五智的主人。

    ~ 蘇南嘉措仁波切

    《 生死無常 》

    〖 2024/08/31 五加行請法 - 上師開示 〗

    .
    《 生死無常 》

    .
    如果我們在這個人世間,可以生活幾百年幾千年,那我們可以慢慢地學佛就好,今天沒有空,我們明天再學,明天沒有空,我們後天再學,可是我們人生是無常的,如同早晨一片葉子上面的露水,太陽ㄧ出來就乾了,也好比像打雷一樣,一剎那的閃電閃過就沒有了,人生就是這樣,只是很短暫的一段時間。

    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就是無常的現象,今天來聽課,可能今天晚上回家,在床上睡覺的時候,明天就起不來了,我們都沒有把握,今天在床上睡覺,明天我是不是能夠起來,真的我們沒有人有把握。常常,我們想是這樣想,明天我要做什麼,我要如何規劃,可是百分之百能有把握嗎?沒有任何的人是有把握的。

    呼吸在瞬間吸進去、吐出來的時候,人還是很脆弱的,我們這樣的道理明白的時候,就能明白無常的現象,無常的現象了解之後,今天我要達成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才會快樂,或是處理一些事情,遇到一剎那一剎那的變化,這都不是永遠、永久的,痛苦也不會永遠痛苦的,快樂也不會永遠快樂,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很順利也不可能永遠順利,不順也不可能永遠不順,好像我們平常所講夏天的天氣一樣,一剎那一剎那就會變化,一下子颳風,一下出太陽,天氣是不穩定的,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不穩定的,這些都是正常的。

    包括我們自己的人生,這個地球上面,所有的植物也好,生命也好,任何有生命的,都需要經過生老病死,包括我們種的樹,好幾十年都長的很漂亮,可是到老的時候,也是會枯萎。

    這個山坡上,很多鳥類動物也是一樣,在這個山頭上,夏天的時候都發出了蟲鳴的聲音,兩個禮拜、三個禮拜後,很多聲音都沒有了,類似這樣,所有的生命,都是無常的現象。

    包括地球也是一樣,我們只是沒有去注意,其實地球每天都在變化,有一些火山也是不停地在爆發,地球也是一樣一直在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常的現象。

    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永遠、永久的事,我們反觀自己,只是地球上的一個生物,有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偉大很執著,說實在,我們人類只是像一條蟲一樣,如果我們有一天,生病在醫院的時候,可能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親戚,誰也無能為力,最後真的要往生的時候,都是需要自己一個人離開,別人也沒有辦法跟我們一起走,就算是能往生在一起,也是各走各的路。我們剛剛所說的,像打雷一樣,一剎那的時間,所有這個地球上面的生物,都是無常的,不是只有人類如此。

    尤其,死亡的到來,是沒有固定的時間, 80歲的老人與出生的小朋友這兩個生命誰會比較長?誰會比較短?誰也沒有把握的,無常的現象是很可怕的。

    無常的現象,我們能夠徹底明白的時候,很多事就不會很執著,什麼事情在我們的心裡就能了解,該有的都很滿足了,慾望不會再為我們帶來煩惱,現在需要什麼,沒有得到也不會感到煩惱,佛法上的修行者大多是這樣,有緣的話就自然會得到,沒有緣份的話就不會強求,一切隨緣,一切是跟著因緣走。

    無常的現象本來就是如此,可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是接受讀書、工作、結婚、賺錢⋯不斷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本來人生就是無常的現象,可是多數人覺得,能生活幾百年幾十年一樣,依循自己貪婪的慾望,不斷的在規劃,這樣是欺騙自己,自己的人生不見得有那麼長的時間。

    我們活多久就規劃多久,不要認為自己有很長久的時間,可以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有隨時都會離開這個世間的覺心,有一個心裡的準備。

    假如我們對死亡有準備的時候,我們心裡的注意力,就比較能夠思維在佛法上面來,比較不會在人世間上面,人世間上面一切的事情,都順著跟著走的時候,比較不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煩惱,也較不會辛苦。

    假如我們自己欺騙自己,自己還有很長的時間的話,一瞬間人生就過了,你們看,我來這邊已經14年了,你們當中有些人也認識我五六年了,可是這五六年來,你們常常到寺院來,但是佛法上面的學習是一下子就過了,彼此還有多少時間的接觸並不知道,大家要好好的珍惜。

    我們就常常會有,今天、明天、後天、大後天再開始慢慢來的時候,有這樣子心態來學佛的時候,很容易懈怠,希望一切諸佛菩薩要保佑我們,認識無常的現象隨時隨地都會到,有時候是明天,有時候時後天,或者是今天,誰都沒有把握。

    我們一定要學佛,來脫離這個輪迴,這是我們最大的目標,我們的時間是非常寶貴,不可以再浪費,浪費的話,是沒有辦法再彌補回來的,不要有懈怠散漫的心態,要把所有的精神放到佛法上面。

    當學佛有阻礙的時候,對三寶佛菩薩上師祈禱,給我們加持,隨時隨地都注意無常的現象,在我們的心裡時時提醒我們。

    觀修無常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無常的道理明白了以後,很多事情都比較不會執著,一切事情都比較會想得開,今天為了這些事情在煩惱,或明天誰來做事,後天誰來做事,一切都會隨緣,有緣能夠完成就好,如果沒有緣份,也一切隨緣,有這個心態的時候,我們從內心會比較穩定,人世間的事,不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心情,如此,我們在佛法上面,會更相信,更有一種依靠,對我們真正學佛的道路,完全是一個正確的觀念,也會越來越增長自己明白的信心。

     

    《 人身難得 》

    〖 2024/08/31 五加行請法 - 上師開示 〗

    .
    《 人身難得 》

    .
    我們五加行修持時,前面的八聖吉祥祈禱文、還有大自在祈請文、蓮師七句祈請文,平常五加行修持時的前行是這些。

    五加行的法本是米滂仁波切所寫,這是一般我們上班族或是家庭主婦,唸修會比較方便,法本的字句不多、但內容豐富。

    唸的時候,從法本的第一頁喇嘛欽重複三次開始往下唸。

    我們要學佛,一定要遵循法,法本上怎麼念,就跟著怎麼念,法本上怎麼做,就跟著怎麼做,可是做的內容或是學佛的內容意義,自己根本不知道,別人做,我也跟著做,不知道意義的話,做久了就會退轉,就容易沒有感覺了,不了解意義,這樣子修持效果就不會好。

    法本所說人身難得,提到世界上有一種花,這種花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叫做優曇花,這個部分就是指我們人身難得,比這個優曇花還要稀少,也比起白天能夠看到的星星還要難得,我們知道,當白天陽光一出來的時候,星星就看不到了,只有少數幾顆偶爾的能看見,就像我們指甲上面的灰塵一樣,是真的很難得。

    平常我們講人身難得,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了解分析,人身難得,是難得在哪裡?要去思考。

    從內心確定,覺得來到這個人身是非常難得,有這樣從內心去理解,明白了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來此人生,獲得生命的可貴,人身的可貴真的明白了以後,我們從內心看到這個人生的過程裡面,當我們碰到任何事情的時候,比較不會執著。

    因為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容易的,這些小事情碰到是正常的,人的生活上或心理上,很多因為自己的慾望、要求,還沒有達成自己目標的時候,會碰到很多的事情,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苦,沒有永遠、永久的快樂,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知道人身難得。

    得到這個人身之後,就好像我們就得到摩尼寶一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人身,我們一定要注重,讓他有意義的來完成。

    難得的人身,我們在這一世得到之後,我們雖然在人道當中,但六道輪迴中就像陀螺一樣,一直在轉,一直不斷地流轉,不管是人間、地獄、餓鬼或阿修羅或天界等,一直在繞一直在轉,這個世界是一直在變化,生老病死都是一個苦字,沒有永遠、永久,沒有辦法出離的輪迴。

    我們或許以為天道可能比較好,可是天界也是有做福報、有功德的條件得到而轉生天界,當這些福德用完之後,還是會到地獄餓鬼或是人間,還是重新來輪迴,六道輪迴是永遠在繞著走,我們明白之後,自己這麼好、這麼寶貴的人身難得,這一世得到之後,就不能輕易浪費。

    我們一生當中,要有目標,不是我這一生當中賺了多少錢或是我這一生當中做了多少事,不是這樣的目標;來到我們這個人間,我們真正的,從內心要有一個信仰,要生起脫離這個輪迴的目標,這個六道輪迴是我這一次來到人間的最後一趟,如此的目標。

    當內心與身體要分開的一剎那時間,必須要脫離這個輪迴的目標,去西方極樂世界或其他佛菩薩的淨土,這一生當中,學佛的目的是這樣子,因為這樣的心確定的時候,比較不會受到我們人世間世俗上一切的阻礙,不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家庭好、生意好、人氣好、運氣好或者是其他的這些,要去想我真正學佛的目的是脫離輪迴,真正從內心倚靠佛法,再來學習,我的目的是要脫離輪迴。

    這樣有一個從內心生起的確定,有一個堅定的心這樣學佛就有意義,所以這是我們第一個所講的人身難得。

    一生當中,這麼難得的人身得到,就為了生活、為了平安、這樣子一下子就過了,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下一個路程就開始了,這樣就很可惜。

    很不容易來到人間,是幾千年幾萬年累積下來,所做一切的功德、一切善念的累積而來的福報而能再來,好不容易來到這個人間,可是自己沒有能夠把握得好,就這樣離開人間,可能將來還會輪迴下地獄,假如我們完全沒有接觸佛法,沒有這個緣分,那還是只能這樣,可是,我們已經接觸佛法、我們已經懂得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了之後,自己還是這樣空耗下去的話,真的會很後悔。

    有一天,在一口氣還沒有斷氣一剎那的時間,再回頭想,自己的師父有提醒或自己已經懂得這個道理,可是那個時候沒有珍惜,現在已經到了人生盡頭,我們想要改變已經很難,那個時候就會自己覺得很後悔。

    現在我們有這個機會的時候,我們的時間不要浪費,真正的從內心,要放到這個佛法上面來,自己的世界ㄧ分ㄧ秒鐘都要把握,要真正有這個脫離輪迴的決心,要好好來學佛。

    有這樣子的心態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碰到任何的事情都不會影響我們,不會去在意,假如說這樣子的意義不了解的時候,就什麼都會在意、什麼都會計較,因為腦海裡面都是這些,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就會在意到這方面。

    很多人每天都想著吃的、用的,想穿好的,覺得自己這樣子生活就好,可是真正的來講,我們吃什麼,吃飽就好,穿什麼,舒服就好,交通各方面都是,可是當人有貪念、有執著的時候,或自己內心沒有自信的時候,就會執著要穿名牌、在意別人會怎麼看我,或是想著今天自己化妝化得很漂亮⋯,可是我們從內心上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心,看表面是沒有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難得的是「心」。

    以上所講的,對於佛法學習上的種種阻礙,希望不要影響到我們,祈禱三寶分分秒秒協助我們,堅信三寶、上師、諸佛菩薩會永遠地保護我們,我們這一次來到這個人世間,一定要成功達成脫離輪迴的目標,在這個目標完成前的一切道路上,祈請諸佛菩薩恆時加持我們。

     

    《 因果不虛 》

    〖 2024/08/31 五加行請法 - 上師開示 〗

    .
    《 因果不虛 》

    .
    我們學佛,對於黑白的因果道理,要明白善惡,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看地獄閻羅王的時候,他的左邊右邊一個是憤怒的、一個是像觀音菩薩一樣,我們每個人剛出生下來的時候,肩膀上也都有記載因果業力的護法神,我們以為做壞事,別人不知道,就沒有惡業,可是其實全部都有記載,這些我們曾經做過的善業、惡業都是有記載下來的,你們在書上慢慢去看就會了解。

    心是很可怕的,別人可能不會感覺,自己都有很多的嗔恨心或是嫉妒心,這些都是很可怕的,這些都不是去攻擊他人,可是從內心想法上面的觀念,是非常難發現的,這不是我們攻擊他人、害他,這不是別人可以發現的,有時候,是我們自己講話的時候,一個人喜歡聽,就去講不喜歡的人的壞話,其實這個講話的邏輯,很多人是有偏差,心是很可怕的。

    皈依時,有的是一個人會讚嘆,有的是另一個人會阻攔他,他人有不同的看法與做法,這種情形是滿多的,假如我們在因果上面,或畜牲道裡面去看,個個都是我們過去累積下來的業力造成今天的現象。

    我們人世間一樣,來到這個世界,有的人心就很善良,有人天生就很慈悲很好,有的人天性就會有一種比較不好的念頭,有的會胡思亂想,有的人會想很多事,而且想的是不好的,有的人看起來,並沒有特別對人不好,可是他的心裡面,有很多的過去業力的現象⋯⋯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自己的心要清淨下來,我們要關切我們自己的心,我們學佛心力的一切,都要盡量看到他人的好,自己的不好,要不斷地要改革,修正自己的本心、自己的作息,修行自己生活的各方面不好的,一直改過來,我們要了解因果的善惡可怕。

    如果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別人也不知道,我們就一直做下去,不是沒有因果業力的,我們還是需要承擔。今天,我們殺了一個蚊子,我們也是有五百世的生命要還他,這個蚊子的殺業就需要承擔五百世的罪,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承擔,因果是跑不掉的。

    我們走路的時候,不小心壓死一隻螞蟻,雖然我們是不小心的,可是別人也是不小心不注意,我們也是五百年的生命要還給他們,平常為什麼我們要念百字明,在金剛薩埵前面懺悔,原因就是這樣。

    一生當中,六道輪迴就是因果善惡的循環輪迴,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脫離這個輪迴。這些因果的惡業,自己沒有辦法處理,沒有智慧去認識,我們就要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我們一切的身口意不好念頭,不好的做法,祈禱上師、三寶、諸佛菩薩保佑我們,讓我們從內心將不好的一切念頭都改變。

    從內心,把善惡清楚辨別明白之後,惡業就會越來越少,善業會越來越多,這是我們修持因果不虛的重點。

     

    上師開示

    上師開示

    如何說服家人也學佛?
    弟子請示仁波切:如何說服家人也學佛?!

    仁波切開示:學佛是明白道理之後,改變我們的內心,不是把佛法當成學問在研究。講了一嘴的好佛法,但是內心像垃圾桶一樣髒亂也是沒用的。學佛後從內心改變,自己的身口意都能遵循佛陀的法教,這樣家人親友都能感受到學佛的好處,也就會跟著想要學佛,不用多費唇舌,自然能夠接引有緣的眾生。如果講了一口好佛法卻言行不一,那麼喊破喉嚨也是無用的。

    ~ 蘇南嘉措仁波切

    <正信的價值>

    <正信的價值>


    許多人念佛拜佛是因為心中有所求,希望能解決掉心中的事,但是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一個「求」字!人的一生當中要經歷生老病死,這是一個人生的過程,不管有錢沒有錢,權力地位如何…在任何條件下,誰都要面對!有生有滅是大自然的規律,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 明白了以後要可以接受,然後才能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問題!
     
    可是我們在明白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障礙,心裡常常會有很多疑問,例如:是不是業力造成或是過去的因果關係?甚至比較心生起時會想,別人這麼好,自己為什麼不好?是自己的業障重,還是做的不夠好?很多糾纏不清的問題在裡面!一直思維這些問題!這意謂著自己的心中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因此很多的煩惱就出現了!
     
    所以如果能好好學習佛法,對佛法生起正確的信心,才能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如果身心沒有和佛法相應,生活中不懂運用佛法的智慧,也不會了解佛法的價值!
    因此要依靠正確堅定的信念,才能進入佛法這座無盡的寶藏裡,為自他的人生帶來究竟圓滿的利益!
     
    ~蘇南嘉措仁波切

    <藏傳佛教修行心要>

    <藏傳佛教修行心要>
     
    仁波切與弟子隨談:藏傳佛教修行心要

    *開心學佛:
    學佛不要鑽牛角尖!
    其實佛教是很簡單的,生活的自在就好了,不要害人,不要講別人的壞話。
     
    *戒律的本意:
    佛教戒律的本意是不要我們刻意去做不好的事情,這是不允許的。
    而能受哪些戒律,五戒、菩薩戒、沙彌戒等等,要看自己的情況是否允許!
    有時受戒後,會碰到一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因為生命危險等因素,而導致無法守戒,那也開遮隨緣。
    其實佛教的戒律是蠻有彈性的!
    佛教學的是要消除煩惱,不是製造煩惱,學佛的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本心呀!

    *和睦相處的方法,包容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意見不合就容易造成衝突!既然改變不了對方,那就改變自己,不要再製造煩惱!當別人對我們有其他看法時,心裡不要產生煩惱!因爲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或者對方不理解我們,或是有無明蒙蔽了,這些種種原因!
    重點是我來是要學習佛法的,千萬不要佛法沒學成反倒是招惹內心的煩惱。
    要知道佛法是沒問題的,主要是要調伏自己的心!

    *來佛堂學佛重點:
    來佛堂是因為仁波切開示,所以我來聽課,而佛堂的事務,大家都有一份責任,有能力做多少就做多少。本來一個修行的道場,是修自己的心,做任何的事情要安好自己的心,佛堂的事盡心盡力就好!
    例如打掃佛堂擦桌子時,用心擦就好了,乾不乾淨就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發心盡力去做就好,有些人要求的是乾淨,但過度要求就變煩惱了。
    其實擦桌子就像是在擦拭自己的心,因為我有習氣、貪念、嗔恨、傲慢與愚痴,在佛菩薩前修自己的心,以這個角度去看會越做越開心。

    學佛修心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這樣煩惱越來越少,自己也越來越自在了。

    ~ 蘇南嘉措仁波切

    〖 上師法語 〗

    〖 上師法語 〗

    -  心中安住 上師
        一切都歸清淨
        一切都有了檢視的依據

        凡事學著不往壞處想
        心自然安定

    -   有我  
         確實是一個無明煩惱的起頭
         我們勤於為他人服務設想
         就是減少自我中心的一個好方法

         這個部份 
         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修行是每日必要的堅持>

    <修行是每日必要的堅持>


    持咒念佛需要穩定專注的心念,而心念與環境、時間息息相關,若修持的時空環境無法保持寧靜與專注,亦可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念佛。

    我們剛開始修行無法要求自己身心全然投入,可以利用日常的片刻練習使自己進入狀況,正如濁水只要給它一點時間,依然能夠沉澱成清水。

    修行是每日必要的堅持,需要培養習慣以及過程的累積,初期不要刻意追求持咒念佛的次數,如果為了每日的功課產生煩惱,反而失去修行的真正意義。

    ~ 蘇南嘉措仁波切

    <觀修無常~將心趨向正法>

    <觀修無常~將心趨向正法>


    一天的開始,我們先觀修無常法,想想看如果幾天後即將死亡,即使你坐擁金山、名車、地位崇高、兒女成群又有何幫助呢?而你居然耗費了一生的時間去追求這些虛幻的事物,卻無時間去修持真正有幫助的善法教,就這樣浪費了寶貴的人身,非常的愚癡及可惜。如此觀修思維無常法,就能自動減少我們的貪執,將心趨向正法。

    ~ 蘇南嘉措仁波切

    <放下執著~能得自在>

    <放下執著~能得自在>


    外在的事物無法束縛你,是因為你的執著而受束縛,執著之處,便是痛苦的來源。所以放下執著,當下便能得自在!

    ~蘇南嘉措仁波切

    <稱讚或辱罵~如空谷回音>

    <稱讚或辱罵~如空谷回音>
    西藏諺語:「庸俗的人很容易高興,高興之後又容易煩惱;又淺又短的小溪流,滿溢與乾涸,只不過是轉瞬間。」
    當你聽到稱讚或辱罵的話語時,要瞭解這些話語是空無實質的聲響,就像空谷回音一般。若對此心裏不起少許執著,則我們的修行過程絕不會受外境所影響。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尋找生死根源>

    上師法語

    <尋找生死根源>
    在生死的大河裡,我們總是隨波逐流、順流而下,終日徘徊在輪迴的大海裡,永遠無法停歇。
    如果我們願意調伏自身的煩惱,逆流而上尋找生死的根源,無論過程如何艱辛,無論耗費多少心力,只要方向正確,努力精進,終究會發現無明的真相。
    一旦發現了那個真相,便能止住生死根源,如此一來,離諸戲論的殊勝涅槃,就會告訴我們自無始劫以來,那個苦苦追尋的莊嚴答案。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上師法語

    上師法語

    <在內心世界,學習苦樂平等>
    壞的事情要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要訓練自己的本心,在內心世界裡,苦樂平等。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上師開示

    上師開示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看似很難,但實際上也很簡單,因爲永遠脫離不了身口意的修持。但是,我們每分每秒遭遇身邊的人事物時,在這麼短暫快速的時間,是否還能觀照自己的內心?每個剎那的念頭我們無法掌控,這是非常困難,雖然困難,但是仍要一點點地自我要求、慢慢改變。

    如此相信不僅對自己,還是對寺院都將朝正向發展、未來充滿希望。而佛陀的教法、蓮師的法脈也會因各位的努力不懈,將會傳承延續下去,開花結果,佛法終將傳遍世界各地,廣利無量眾生,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真正的修行是改變自己的心。而改變心的表現就是你心中的某種世俗的東西在日漸減少,而不是在增加。

    蘇南嘉措仁波切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虛幻不實的。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就像是夢中的遊樂園,因此,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證悟者在心境上,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所以他們是生活與心靈的勇士,同時,也不畏艱難的幫助所有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看到那麼多法門、那麼多傳承、那麼多佛學體系,免不了這個研究一下、那個接觸一下,翻找許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然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儘管累積了這麼多知識與學問,你的內心卻從未真正體驗這些美好佛法。

    換句話說:你並未把這些珍貴的法教,真實內化到你的生命裏,以致你對生命裡的許多東西仍抱持負面的看法,你的心依舊沒有明顯的改變,反而多了傲慢與偏見,還有莫名其妙的自命不凡。

    你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浪費了稀有的生命、甚至浪費了殊勝的佛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世間事物>

    <世間事物>

    有些人期望透過學佛獲得自己想要的世間事物,例如名聲、金錢、健康、幸福等等。雖然學佛行善能累積福報,只要福報夠,這些事物都能自然顯現。

    可是若福報不夠,用這種偏差的心態學佛,希望的東西無法得到,就會失去學佛的動力,甚至認為佛法是騙人的、上師沒有加持力、佛菩薩不靈驗。

    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適合學佛,誤解了佛法真正的價值;佛法教授我們的是要從世俗的事務中解脫,而不是與其糾纏不休。如果這樣偏差的態度沒有改正,無論多麼精進,都不會有結果的。

    ~蘇南嘉措仁波切

    <平日修持的重要-4>

    <平日修持的重要-4>

    人生時光短暫易逝,分秒都在剎那生滅,第一剎那過去,第二剎那就是無常,因此平日修持更顯重要。 法王如意寶說:”六字大明咒或阿彌陀佛心咒持誦六百萬遍,能往生淨土不墮惡趣。” 娑婆世界的本質是無常,平時恆常不懈的修行,則能幫助我們洞悉透徹無常的本質,更能提早因應對策,內心自然常保樂觀自信、清淨自在,待人處世角度立場也會和一般人大相徑庭;甚至面對死亡,因掌握臨終竅訣,非但毫無畏懼,還能享受箇中奧妙喜悅,猶如親赴一場生命饗宴。然而生命能否綻放這般的從容自在,就需要依靠平日裡持之以恆的修持,殷勤播種灌溉,才能盛開出如此殊勝的雋永芬芳。

    祈願今日所有法會參與者同沾法益!

    ~蘇南嘉措仁波切 慈悲開示

    上師法語

     

     [上師法語]

    <在內心世界,學習苦樂平等>
    壞的事情要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要訓練自己的本心,在內心世界裡,苦樂平等。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上師開示

    上師開示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看似很難,但實際上也很簡單,因爲永遠脫離不了身口意的修持。但是,我們每分每秒遭遇身邊的人事物時,在這麼短暫快速的時間,是否還能觀照自己的內心?每個剎那的念頭我們無法掌控,這是非常困難,雖然困難,但是仍要一點點地自我要求、慢慢改變。

    如此相信不僅對自己,還是對寺院都將朝正向發展、未來充滿希望。而佛陀的教法、蓮師的法脈也會因各位的努力不懈,將會傳承延續下去,開花結果,佛法終將傳遍世界各地,廣利無量眾生,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真正的修行是改變自己的心。而改變心的表現就是你心中的某種世俗的東西在日漸減少,而不是在增加。

    蘇南嘉措仁波切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虛幻不實的。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就像是夢中的遊樂園,因此,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證悟者在心境上,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所以他們是生活與心靈的勇士,同時,也不畏艱難的幫助所有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看到那麼多法門、那麼多傳承、那麼多佛學體系,免不了這個研究一下、那個接觸一下,翻找許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然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儘管累積了這麼多知識與學問,你的內心卻從未真正體驗這些美好佛法。

    換句話說:你並未把這些珍貴的法教,真實內化到你的生命裏,以致你對生命裡的許多東西仍抱持負面的看法,你的心依舊沒有明顯的改變,反而多了傲慢與偏見,還有莫名其妙的自命不凡。

    你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浪費了稀有的生命、甚至浪費了殊勝的佛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世間事物>

    <世間事物>

    有些人期望透過學佛獲得自己想要的世間事物,例如名聲、金錢、健康、幸福等等。雖然學佛行善能累積福報,只要福報夠,這些事物都能自然顯現。

    可是若福報不夠,用這種偏差的心態學佛,希望的東西無法得到,就會失去學佛的動力,甚至認為佛法是騙人的、上師沒有加持力、佛菩薩不靈驗。

    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適合學佛,誤解了佛法真正的價值;佛法教授我們的是要從世俗的事務中解脫,而不是與其糾纏不休。如果這樣偏差的態度沒有改正,無論多麼精進,都不會有結果的。

    ~蘇南嘉措仁波切

    <斷除我執>

    <斷除我執>

    學習佛法的目的,在於斷除我執迷亂,正如想要有效剷除一棵巨木,若能斬斷其根,巨木自然枯萎;同理可知,如果斷盡我執根源,三界輪迴妄相自然滅盡。唯有斷除我執,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與清淨。

    ~蘇南嘉措仁波切

    <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

    <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

    如果我們的修行功夫,無法處理當下的痛苦,那麼試著靜一靜,停止把專注力放在痛苦上,努力觀想三界的父母眾生,此刻正在承受比我們還要嚴重的劇烈苦楚,我們要確實放下自我,觀修「自他交換法」,以現行的痛苦去代受眾生的苦痛,藉此把受苦轉換成道用功德。

    如果不這樣觀修,我們承受的苦一點意義也沒有;若能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在眾生身上,培養自己堅毅的勇氣,那麼自己的痛苦也能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就是轉痛苦為道用的竅訣。

    若我們真的具備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那麼我們將不會再有真實的痛苦。

    ~蘇南嘉措仁波切

    <管理自心的重要>

    <管理自心的重要>

    心若管理好,講話就會有禮貌、有道理,身心自在,可以做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可以給人舒服的感覺,即使別人不好,也能以慈悲心對待。心若管理不好,講話沒有禮貌,即使能言善道也沒有用。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上一頁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下一頁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