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的大河裡,我們總是隨波逐流、順流而下,終日徘徊在輪迴的大海裡,永遠無法停歇。 如果我們願意調伏自身的煩惱,逆流而上尋找生死的根源,無論過程如何艱辛,無論耗費多少心力,只要方向正確,努力精進,終究會發現無明的真相。 一旦發現了那個真相,便能止住生死根源,如此一來,離諸戲論的殊勝涅槃,就會告訴我們自無始劫以來,那個苦苦追尋的莊嚴答案。
真正的修行是改變自己的心。而改變心的表現就是你心中的某種世俗的東西在日漸減少,而不是在增加。
幸福是來自於內心的平靜和自在,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力量,而非由外在的事物所產生
如果現在沒有空閒, 你要到何時才有空閒? 你享用佛法美饌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
要努力降服自己的心,學佛要一步一步地學,降服自己瞋恨傲慢和不平等的心,要經常檢討反省和改變自己,自己的心造做種種惡業,要管理好這念心,不要讓惡念繼續擴散。在''理''上一直繞圈子並無益處,要經常觀察自己的本心,把心管理好。
作任何計劃或決定前,要往正確的方向去思考。心若受憤怒、忌妒、貪婪、恐懼或無自信心等負面因素影響,人就會焦躁不安,產生錯誤的判斷與期待。這時,擁有覺察的能力就很重要,覺察到自己心理出現負面的情緒,同時,要培養控制自己內心不受負面情緒影響的能力,能有正知正見,就能作出最正確的決定與做法。
假以時日,會影響判斷力的負面情緒和想法都ㄧ定能消除或減少,正確ㄧ切的人、事、物都可是修持的對境,一個人只要能持之以恆的練習,的抉擇及智慧就會自然地展現。練習!練習!熟能生巧!
心若管理好,講話就會有禮貌、有道理,身心自在,可以做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可以給人舒服的感覺,即使別人不好,也能以慈悲心對待。心若管理不好,講話沒有禮貌,即使能言善道也沒有用。
壞的事情要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要訓練自己的本心,在內心世界裡,苦樂平等。
我們不要去說別人的壞話,如果說別人的壞話,聽到的人會分析你說的話,聽了幾次他就不會信任你了。
儘量往別人好的方面去說,縱使他說我們的壞話,也要一樣對他好。
一般人都很在意別人說的話,其實想得開和想不開,只是一念之間,即使別人在言語和行動上欺負我們,仍然不要有分別心,要從心裡對他好,要思惟一定是因為過去的因緣才有今天的事情發生,不可以把事情放在心裡,要珍惜這種因緣,視對方如上師,這樣我們就不會有敵人。
佛法沒有深淺、高低,人心才有深淺、高低的分別,法要用到心上,能幫你調伏自心的,才是佛法。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虛幻不實的。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就像是夢中的遊樂園,因此,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證悟者在心境上,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所以他們是生活與心靈的勇士,同時,也不畏艱難的幫助所有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
不論修持任何法門,我們都應該按照"三種殊勝方法"來作: 前行,生起願為一切眾生而修法的菩提心; 正行,修法時離於一切分心雜擾、執著和概念; 結行,為一切眾生迴向功德。 假如我們有了這三種殊勝的方法,我們便能領會並得到法的功德利益。
修行的重點應放在精神與心靈的本質層面上,不要追求表面的形式,消除自我傲慢與造作的心態。
思維無常,可以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讓我們擁有更開放的心胸,接受實相。而不再以禁錮的心,執著於對事物過度的期許或恐懼失落。
如果把佛法當成世間學問來研究,而沒有將之融入你的心念中,僅管你熟讀了三藏十二部經,能夠辯才無礙,在身口意上卻沒有任何改變,如同你熟讀了醫師的處方,卻從不服藥一樣,於事無補。所以無論你對教法有多崇高的見解,也要將之融入於心念中,並依法而行。 一但能做到這點,原本被煩惱所禁錮的心靈,就會進入自在而無罣礙的境界,不再被外在虛幻的現象所奴役,生起不二的光明智慧,消滅一切的無明我見,平等的看待萬事、萬物,慈悲的對待一切的眾生。所以一切教法的重心,不外乎將法融入心念中。 觀察自心,善護心念,眾生與你無有分別。
娑婆世界本是堪忍的世界! 你的心念如果一直緊繫著令你氣憤不平的事物不放,就如同雙手緊抓著火球一般,不公平的事物令你氣憤不已,而執著的本身,卻更令你痛苦不堪。若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則煩惱就能轉為道用。所以悲劇的認定,不在於悲劇的本身,而在於你的態度。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沒有認清人身的價值。 你將白白浪費人生,當人生稍縱即逝,無常來臨之際,不論是富人、窮人、有權勢者、平民百姓,你將一無所成。 但是,一旦認清人身所帶來的難得機會,你肯定會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後有所收穫 。
你若是以悲心慈眼觀看一切人事物、關愛一切眾生,你便是菩薩行菩薩道;你若是以煩惱心來看聽一切人事物,你便是煩惱的眾生。
外在的事物無法束縛你,是因為你的執著而受束縛,執著之處,便是痛苦的來源。所以放下執著,當下便能得自在!
在廣闊無礙、清淨與光明的空性中,一切只是因緣和合、業因果律的顯現。而這世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是修持與證悟殊勝的教法。
心中常存善念,凡事正面思考,就會帶來好運勢。
一天的開始,我們先觀修無常法,想想看如果幾天後即將死亡,即使你坐擁金山、名車、地位崇高、兒女成群又有何幫助呢?而你居然耗費了一生的時間去追求這些虛幻的事物,卻無時間去修持真正有幫助的善法教,就這樣浪費了寶貴的人身,非常的愚癡及可惜。如此觀修思維無常法,就能自動減少我們的貪執,將心趨向正法。
「苦樂皆具虛幻性,知調心否為要領,煩惱盛衰亦虛幻,對治強弱為要領。」 智者了知快樂來自於內心,於是境由心轉而無時無刻都自在;愚者於外境追求快樂,心被境轉而困擾受縛。
善待一切與你有緣的眾生,並試著幫助那些無助的人,即使力量很薄弱,如果不行,也請不要傷害他們。 在培養種種外在嗜好的時候,別忘了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不要對任何事物不滿和積怨,自心的相續就不會受干擾。當自心不受外境干擾時,自身的能量就不會受干擾,能量不受干擾時,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也就能平衡和諧。如此一來身心皆能安樂。
煩惱來自於心理上對思想、對理想、對意見、對人、對觀念,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我們對任何順逆境均須保持清淨的洞見,視一切的外相為圓滿清淨,勿使自心陷於染污之中。 一個真正佛法修行者,面對任何順逆諸境,應是能夠轉極逆的境界為助緣。
三界的快樂如朝露般短暫,不可貪著眼前短暫的快樂,而阻礙了永恆的解脫之樂。
如果不了知"苦樂的覺受"乃是來自於自心的感覺,而只會埋怨外境,則無止盡的痛苦嗔恨之火和惡業(對付他人)將越來越增上。假想的敵人尚未消滅,自心的相續已污染
阿底峽尊者曾諄諄教誡:「若樹根有毒,則枝椏及樹葉均有毒;若樹根為良藥,則枝椏及樹葉均有藥性。同樣,如果其根源為貪瞋癡,則無論作何等事體,都是不善之業。」
修五加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證悟空性的智慧。 為什麼一定要獲得獲得這種智慧呢? 從小乘的觀點來看, 為了了脫自己的生死, 需要有這樣的智慧; 從大乘佛教的境界而言, 不是為了解決個人的生、 老、病、 死, 而是為了解脫天下所有眾生的生、 老、 病、死, 所以我們要獲得這樣的智慧, 這是大乘菩薩的發心。
學佛就是要斷除貪戀輪迴的心以及放下自私和我執。
菩薩的修行是,善護戒律。 於世間事無求,因為無戒律,便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說到要利他,就更是笑話了。 菩薩的修行是,持續不斷,觀照自己的過失,並加以斷除。 因為若我們不檢視自己的過失,那麼便有可能披著佛法的外衣, 而做非佛法的事了。 菩薩的修行便是,要以清淨三輪的智慧, 迴向證悟成佛。 而為了清除無量眾生的痛苦,我們藉此精勤的努力生起善德。
這個世間乍看越來越豐富,而人心確越來越空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明瞭人生真正的意義,一眛的向外追逐,所求越來越多,痛苦越甚。 人生沒有理想,修行沒有方向,內心當然惶恐,當然空洞。所以你一定要對自己的道路有深刻的理解,深刻到不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人身難得,而幸遇正法更難得。如果你錯過今生轉化的善緣,何時才能再度擁有?
不論你正在修持什麼樣的法門,它必須是能有效的對治你的負面情緒,以及你認定事物真實存在的信念。 負面的情緒,是最糟的敵人。一但混亂、障蔽的思緒變成串習,就會變的很難對治及消除。因此,要時時的觀照和覺察,緊握著對治的武器,在執著及其他負面情緒生起的剎那就要加以斬斷。 就像火苗剛生起時,很容易澆熄,但是若無覺察並且加以對治,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一但燒成大火,就很難熄滅了。
從專一的修行中發覺你本初的善心,消解了你的不善和傷害。 只有當你覺悟心中的本善,才能真正有益於他人。藉由修行慢慢地除去你的不善和傷害,讓自性純善的花朵綻放盛開。
學習佛法是為了讓我們了悟真理,但要能夠悟道,還是要先靠自己修行。經由修行,我們將能度過各種艱難、痛苦和懷疑,而這些艱難和痛苦,即成為我們最偉大的老師。 經由到這些的艱苦,我們認知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學習到謙恭;覺察到從習氣和舊有框架中跳脫出來的內在力量和無畏;也領略到修行開展出真正自心自由的廣闊無限。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