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上師開示

    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

     

    漢傳佛法裡,有位維摩詰菩薩以在家居士的形象遊走人間,他曾說過一句話:「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眾生罹病,如同自己生病,這是何等的慈悲,體現菩薩關懷眾生的殊勝大悲心。

    如今我們這個世界,正面臨瘟疫惡疾蔓延,許多人遭受病苦折磨甚至不幸死去,我衷心期盼大家能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盡自己的一份力,多關懷、幫助、解除眾生的疾苦。

    眾生是我們寶貴的善根,也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曾經相愛過的父母眷屬,千萬不可自私、冷漠、幸災樂禍看著眾生受苦。愛護眾生就是愛護自己,眾生無病,三界寧靜,我們學佛的人,方能得到真正的安樂。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不逃避

    佛法說的「解脫」,不是逃避正常生活。解脫,是真實認識生命的本質,而非逃避生命的實相;學佛帶給我們的變革,是我們看待生命的角度不同了,能正面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各種狀態,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人生。

    —蘇南嘉措仁波切

     

     

    放下無謂的執著,才是真正具備「出離心」

    許多人誤會「出離心」的存在,就是證明人生永遠都是壞事、錯誤、失望等等負面意念的集合。生命因為無常,其本質固然是苦,但生活裡還是有許多豐富、多元、具備潛能的事物,這也是生命的價值。

    所以說「出離心」不是放棄人生,也不是替負面、抑鬱的心情找藉口。如果我們喪失了生命的勇氣,缺乏愛與慈悲去面對生活,這樣的態度違反菩薩行的精神,一個真正的菩薩,是願意接受生活的挑戰,主動為眾生的福祉努力活著。

    「出離心」不是逃避人間與人生的藉口,而是一種改變自己與世界、人生關係的過程。簡單說,「出離心」是克服我們對物質的執著,克服所有萬事萬物對我們的誘惑。

    如果我們要培養「出離心」,可以從「不再期待或希望現實會帶給我們幸福」開始做起;期待無常的現實帶來永恆不變的快樂,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一旦看清這個世界的本質,便會放下無謂的執著,不會再被苦樂所左右,對於這個世界不厭惡、不逃避,也不希求,更不會被侷限,這才是真正具備「出離心」的態度。

    — 蘇南嘉措仁波切

     

     

    我們已在娑婆,須精進修行,解脫生死

    娑婆世界從表面來看,是個充滿遺憾與痛苦的五濁惡世。眾生的容貌不佳、身體不淨、內心充滿三毒煩惱,放眼望去都是五欲六塵,環境更是骯髒不堪。

    可是這個世界,卻非常適合修持厭離心、菩提心、慈悲心,功德遠遠勝過其他清淨剎土。所以光明王如來曾讚嘆娑婆世界:「在我們佛土修持精進十劫的善根,還不如在娑婆世界一晌午修慈心的功德大。」

    如今我們已在娑婆,希望大家把握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時機,努力學佛,精進修行,解脫生死。

    —蘇南嘉措仁波切

     

     

    聞思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佛法的修持,不是單一線性的行為,聞思修是永無止盡的進行式。正如「資糧道」與「加行道」等五道修行,也不是完成了其中一個修行,再去作下一個修持。所有的修持是同時進行,一直做到聞思修圓滿的那天,那就成佛了。

    — 蘇南嘉措仁波切

     

     

    靜心

    我們時常會想運用「正面想法」去取代「負面思考」,然而心理學家指出,正面思考後,如果現實情況依然令人失望,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那是因為我們仍緊抓著某些東西不放,因為一旦正面思考模式由於某些狀況出現而產生失敗情況,我們依然會掉到負面思考的狀態裡。

    無論好或是壞,我們最好都不要執著,利用打坐靜心時看清楚,我們執著的東西究竟長什麼模樣。唯有看清事物的真相,我們才會真正的放下。

    — 蘇南嘉措仁波切

     

     

    放下

    生命的本質無常而短暫;生命的價值也因此顯得珍貴而難得。我們都應放下萬緣好好學佛,免得浪費這個寶貴人身。

    —蘇南嘉措仁波切

     

     

    平時的修行

    平時多念誦「六字大明咒」,減少無意義的活動與閒聊,將會為修行帶來快速的進展。

    –蘇南嘉措仁波切

     

     

    珍惜今生轉化的善緣

    這個世間乍看越來越豐富,而人心確越來越空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明瞭人生真正的意義,一眛的向外追逐,所求越來越多,痛苦越甚。


    人生沒有理想,修行沒有方向,內心當然惶恐,當然空洞。所以你一定要對自己的道路有深刻的理解,深刻到不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人身難得,而幸遇正法更難得。如果你錯過今生轉化的善緣,何時才能再度擁有?


    -蘇南嘉措仁波切-

     

     

    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

    人往往執著於從自身的角度看事情,卻忽略了有許多面向是自己並未看見的。


    《六祖壇經.般若品》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如果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不容易見到自己也有錯的一面;總認為別人是錯的,就容易遺漏別人也有對的、可取的那一面。


    佛陀說:「降伏百萬大軍並不偉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簡單來講,學佛首要就是改變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摩擦總是在所難免,我們要想泰然處之,便要保有一顆寬容的心,學習彌勒菩薩的「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海的寬容在於不擇細流;山之寬容在於不拒微塵;而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蘇南嘉措仁波切

     

     

    打破執著

    眾生總有方方面面的執著,執著生活習慣、執著個人喜好、執著親友眷屬……等等,居家自然容易將個人喜好無限擴張,放大了「我」。
    佛說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無非是教導我們「打破執著」。《大乘心地觀經》觀心品云:「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多因惡緣而起惡心,所以到寺廟親近善知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因著上師的慈悲教導,金剛兄弟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勉勵,自然而然較能放下「我」的執著。
    我們如果能夠讓自己經常處在佛緣、善緣、法緣當中,我們的菩提道業便能日日增長啊!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你自己能很輕易化解自己的人生困境嗎?

    生活是一本難唸的經書,是一場不輕鬆的修行,更是一個無法任性逃避的賽局。我們總是對於他人在生活裏遇到的困境,態度非常輕鬆,隨口說出「該怎麼做」、「怎麼處理」、「怎麼放下」等等看似很有智慧的話語。

    我們之所以如此輕鬆,那是因為「別人面對的問題不是你自己的問題」。試想,你自己能很輕易化解自己的人生困境嗎?你能立刻放下一切,全心全意投入佛法嗎?你能立刻轉身離開你的家庭、眷屬、工作、乃至世俗的一切嗎?

    這就是你的、我的、他人的困局。

    我們必須更具同理心去看待他人的生活困局,用自他交換的態度去面對他人的痛苦,把自己真實的放入對方的生活裡,確實感受到眾生的苦痛,這樣你才有可能升起真實的慈悲心,你才能領悟到佛菩薩的大智慧。

    沒有同理心,就不可能擁有真實的慈悲心;沒有同理心,我執也很難消除,更遑論體會到佛菩薩的度眾智慧。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安心-安住自己的心

    弟子請示仁波切:
    平時該如何修持?
    如何安住自己的心?
    無論是喜樂或者是難過的時候,應如何安住自己的心?
    女兒最近遇到不順心的事,我也覺得很擔心、很難過⋯⋯

    仁波切答:
    煩惱皆因有「我」而起,因為你想這是「我的女兒」,所以就特別擔心、特別難過;如果是一般不認識的女孩兒,你可能就不在意了。「我」是凡夫心的一種概念,並非真正的自心本性,我執是煩惱與痛苦之根源。兒女已經長大成人,自有其因緣,事情若能解決就不需要擔心,事情若是不能解決,擔心也沒有用。內心平靜下來,自然會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一切便都能接受。
    把「我」的得失、「我」的成敗都撇開,「無我」就能無苦。

     

     

    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對於沒有學習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的,如果一個擁有堅固信仰的學佛之人,便能夠認知生死相續相生的事實,也就能幫助我們消融對於死亡的畏懼。在面對死亡課題之時,儘管恐懼、不知所措的情景有之,卻能豁達以對。
    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因果業力的原理

    如果我們深刻明白、深信不疑因果業力的原理,早上聽到這樣的道理,下午就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今天明白這個道理,明天就能獲得佛法的加持。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尋找生死根源

    在生死的大河裡,我們總是隨波逐流、順流而下,終日徘徊在輪迴的大海裡,永遠無法停歇。
    如果我們願意調伏自身的煩惱,逆流而上尋找生死的根源,無論過程如何艱辛,無論耗費多少心力,只要方向正確,努力精進,終究會發現無明的真相。
    一旦發現了那個真相,便能止住生死根源,如此一來,離諸戲論的殊勝涅槃,就會告訴我們自無始劫以來,那個苦苦追尋的莊嚴答案。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真正的修行是改變自己的心。而改變心的表現就是你心中的某種世俗的東西在日漸減少,而不是在增加。

    真正的快樂是由內在發出的

    幸福是來自於內心的平靜和自在,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力量,而非由外在的事物所產生

    佛法美饌千載難逢

    如果現在沒有空閒,
    你要到何時才有空閒?
    你享用佛法美饌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

    降伏自心

    要努力降服自己的心,學佛要一步一步地學,降服自己瞋恨傲慢和不平等的心,要經常檢討反省和改變自己,自己的心造做種種惡業,要管理好這念心,不要讓惡念繼續擴散。在''理''上一直繞圈子並無益處,要經常觀察自己的本心,把心管理好。

    學習正面思考

    作任何計劃或決定前,要往正確的方向去思考。心若受憤怒、忌妒、貪婪、恐懼或無自信心等負面因素影響,人就會焦躁不安,產生錯誤的判斷與期待。這時,擁有覺察的能力就很重要,覺察到自己心理出現負面的情緒,同時,要培養控制自己內心不受負面情緒影響的能力,能有正知正見,就能作出最正確的決定與做法。

    修持的對境~練習熟能生巧

    假以時日,會影響判斷力的負面情緒和想法都ㄧ定能消除或減少,正確ㄧ切的人、事、物都可是修持的對境,一個人只要能持之以恆的練習,的抉擇及智慧就會自然地展現。練習!練習!熟能生巧!

    管理自心的重要

    心若管理好,講話就會有禮貌、有道理,身心自在,可以做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可以給人舒服的感覺,即使別人不好,也能以慈悲心對待。心若管理不好,講話沒有禮貌,即使能言善道也沒有用。

    在內心世界,學習苦樂平等

    壞的事情要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要訓練自己的本心,在內心世界裡,苦樂平等。

    不惡語~善待怨敵

    我們不要去說別人的壞話,如果說別人的壞話,聽到的人會分析你說的話,聽了幾次他就不會信任你了。

    儘量往別人好的方面去說,縱使他說我們的壞話,也要一樣對他好。

    視怨敵為上師

    一般人都很在意別人說的話,其實想得開和想不開,只是一念之間,即使別人在言語和行動上欺負我們,仍然不要有分別心,要從心裡對他好,要思惟一定是因為過去的因緣才有今天的事情發生,不可以把事情放在心裡,要珍惜這種因緣,視對方如上師,這樣我們就不會有敵人。

    降伏自心,才是佛法

    佛法沒有深淺、高低,人心才有深淺、高低的分別,法要用到心上,能幫你調伏自心的,才是佛法。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虛幻不實的。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就像是夢中的遊樂園,因此,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證悟者在心境上,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所以他們是生活與心靈的勇士,同時,也不畏艱難的幫助所有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

    參與法會的~三種殊勝發心

    不論修持任何法門,我們都應該按照"三種殊勝方法"來作:
    前行,生起願為一切眾生而修法的菩提心;
    正行,修法時離於一切分心雜擾、執著和概念;
    結行,為一切眾生迴向功德。
    假如我們有了這三種殊勝的方法,我們便能領會並得到法的功德利益。

    修行的重點

    修行的重點應放在精神與心靈的本質層面上,不要追求表面的形式,消除自我傲慢與造作的心態。

    思維無常,接受實相

    思維無常,可以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讓我們擁有更開放的心胸,接受實相。而不再以禁錮的心,執著於對事物過度的期許或恐懼失落。

    觀察自心,善護心念

    如果把佛法當成世間學問來研究,而沒有將之融入你的心念中,僅管你熟讀了三藏十二部經,能夠辯才無礙,在身口意上卻沒有任何改變,如同你熟讀了醫師的處方,卻從不服藥一樣,於事無補。所以無論你對教法有多崇高的見解,也要將之融入於心念中,並依法而行。
    一但能做到這點,原本被煩惱所禁錮的心靈,就會進入自在而無罣礙的境界,不再被外在虛幻的現象所奴役,生起不二的光明智慧,消滅一切的無明我見,平等的看待萬事、萬物,慈悲的對待一切的眾生。所以一切教法的重心,不外乎將法融入心念中。
    觀察自心,善護心念,眾生與你無有分別。

    娑婆世界本是堪忍的世界

    娑婆世界本是堪忍的世界!
    你的心念如果一直緊繫著令你氣憤不平的事物不放,就如同雙手緊抓著火球一般,不公平的事物令你氣憤不已,而執著的本身,卻更令你痛苦不堪。若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則煩惱就能轉為道用。所以悲劇的認定,不在於悲劇的本身,而在於你的態度。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珍惜暇滿人身,勤於修習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沒有認清人身的價值。 你將白白浪費人生,當人生稍縱即逝,無常來臨之際,不論是富人、窮人、有權勢者、平民百姓,你將一無所成。 但是,一旦認清人身所帶來的難得機會,你肯定會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後有所收穫 。

    菩薩與眾生之別

    你若是以悲心慈眼觀看一切人事物、關愛一切眾生,你便是菩薩行菩薩道;你若是以煩惱心來看聽一切人事物,你便是煩惱的眾生。

    放下執著~能得自在

    外在的事物無法束縛你,是因為你的執著而受束縛,執著之處,便是痛苦的來源。所以放下執著,當下便能得自在!

    修持與證悟

    在廣闊無礙、清淨與光明的空性中,一切只是因緣和合、業因果律的顯現。而這世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是修持與證悟殊勝的教法。

    心中常存善念

    心中常存善念,凡事正面思考,就會帶來好運勢。

    觀修無常~將心趨向正法

    一天的開始,我們先觀修無常法,想想看如果幾天後即將死亡,即使你坐擁金山、名車、地位崇高、兒女成群又有何幫助呢?而你居然耗費了一生的時間去追求這些虛幻的事物,卻無時間去修持真正有幫助的善法教,就這樣浪費了寶貴的人身,非常的愚癡及可惜。如此觀修思維無常法,就能自動減少我們的貪執,將心趨向正法。

上一頁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下一頁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