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皆具虛幻性,知調心否為要領,煩惱盛衰亦虛幻,對治強弱為要領。」 智者了知快樂來自於內心,於是境由心轉而無時無刻都自在;愚者於外境追求快樂,心被境轉而困擾受縛。
善待一切與你有緣的眾生,並試著幫助那些無助的人,即使力量很薄弱,如果不行,也請不要傷害他們。 在培養種種外在嗜好的時候,別忘了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不要對任何事物不滿和積怨,自心的相續就不會受干擾。當自心不受外境干擾時,自身的能量就不會受干擾,能量不受干擾時,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也就能平衡和諧。如此一來身心皆能安樂。
煩惱來自於心理上對思想、對理想、對意見、對人、對觀念,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我們對任何順逆境均須保持清淨的洞見,視一切的外相為圓滿清淨,勿使自心陷於染污之中。 一個真正佛法修行者,面對任何順逆諸境,應是能夠轉極逆的境界為助緣。
三界的快樂如朝露般短暫,不可貪著眼前短暫的快樂,而阻礙了永恆的解脫之樂。
如果不了知"苦樂的覺受"乃是來自於自心的感覺,而只會埋怨外境,則無止盡的痛苦嗔恨之火和惡業(對付他人)將越來越增上。假想的敵人尚未消滅,自心的相續已污染
阿底峽尊者曾諄諄教誡:「若樹根有毒,則枝椏及樹葉均有毒;若樹根為良藥,則枝椏及樹葉均有藥性。同樣,如果其根源為貪瞋癡,則無論作何等事體,都是不善之業。」
修五加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證悟空性的智慧。 為什麼一定要獲得獲得這種智慧呢? 從小乘的觀點來看, 為了了脫自己的生死, 需要有這樣的智慧; 從大乘佛教的境界而言, 不是為了解決個人的生、 老、病、 死, 而是為了解脫天下所有眾生的生、 老、 病、死, 所以我們要獲得這樣的智慧, 這是大乘菩薩的發心。
學佛就是要斷除貪戀輪迴的心以及放下自私和我執。
菩薩的修行是,善護戒律。 於世間事無求,因為無戒律,便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說到要利他,就更是笑話了。 菩薩的修行是,持續不斷,觀照自己的過失,並加以斷除。 因為若我們不檢視自己的過失,那麼便有可能披著佛法的外衣, 而做非佛法的事了。 菩薩的修行便是,要以清淨三輪的智慧, 迴向證悟成佛。 而為了清除無量眾生的痛苦,我們藉此精勤的努力生起善德。
這個世間乍看越來越豐富,而人心確越來越空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明瞭人生真正的意義,一眛的向外追逐,所求越來越多,痛苦越甚。 人生沒有理想,修行沒有方向,內心當然惶恐,當然空洞。所以你一定要對自己的道路有深刻的理解,深刻到不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人身難得,而幸遇正法更難得。如果你錯過今生轉化的善緣,何時才能再度擁有?
不論你正在修持什麼樣的法門,它必須是能有效的對治你的負面情緒,以及你認定事物真實存在的信念。 負面的情緒,是最糟的敵人。一但混亂、障蔽的思緒變成串習,就會變的很難對治及消除。因此,要時時的觀照和覺察,緊握著對治的武器,在執著及其他負面情緒生起的剎那就要加以斬斷。 就像火苗剛生起時,很容易澆熄,但是若無覺察並且加以對治,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一但燒成大火,就很難熄滅了。
從專一的修行中發覺你本初的善心,消解了你的不善和傷害。 只有當你覺悟心中的本善,才能真正有益於他人。藉由修行慢慢地除去你的不善和傷害,讓自性純善的花朵綻放盛開。
學習佛法是為了讓我們了悟真理,但要能夠悟道,還是要先靠自己修行。經由修行,我們將能度過各種艱難、痛苦和懷疑,而這些艱難和痛苦,即成為我們最偉大的老師。 經由到這些的艱苦,我們認知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學習到謙恭;覺察到從習氣和舊有框架中跳脫出來的內在力量和無畏;也領略到修行開展出真正自心自由的廣闊無限。
心性是生與死的根本,如同虛空擁抱了整個宇宙。
不是只有我們的心才有自性。事實上,它是萬物的本質。證悟自心本性,就是證悟萬物的本質。
如果心不做作,自然充滿著喜樂;就像水,若不加攪動,自然清澈透明。
當我們經由戒律淨化生活,以及藉由禪修鬆懈攻擊、執著和消極心,觀照的智慧就會漸漸顯現。
放下執著或嗔恨,保持心的純淨,讓心回到原來的位置,與佛融合為一。
我們的習氣和情緒是如此強而有力,為了要對治他們,不斷的努力是必須的。 只要我們能持續地修行,把聽聞的佛法用在心上,我們就能漸漸的改變。
對於得不到的欲求內心耿耿於懷,不如珍惜、感恩已經擁有的。欲望如同喝鹽水一般,永遠不會止渴。簡單的生活和知足感恩的心,才是快樂的泉源。
當你的心充滿寧靜與祥和,不論碰到任何外境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以智慧的心看世界,一花一草都令你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智者----在獨處時會看好自己的心,在群眾當中則會管好自己的身、口、意。
無常是這世上惟一不變的真相,人生的歷程如同海浪一般,總有高、低起、伏。生活中暫時出現的痛苦和快樂,都在不斷地互相變化,由各自所造的善惡、因果所定。然而,這些都只是短暫的現象。從現在開始,你要明白固有的心性,其本體不變的道理。
西藏諺語:「庸俗的人很容易高興,高興之後又容易煩惱;又淺又短的小溪流,滿溢與乾涸,只不過是轉瞬間。」 當你聽到稱讚或辱罵的話語時,要瞭解這些話語是空無實質的聲響,就像空谷回音一般。若對此心裏不起少許執著,則我們的修行過程絕不會受外境所影響。
"我執"是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佈下的天羅地網,只要想著「這是我,我的...,我要...,我覺得...,我認為...」,人們就和他的自我捆綁在一起,就好像鳥被羅網困住。
如果我們能以開放不帶成見的心來仔細聆聽,才能真正聽到。若以一顆寧靜、開放的心來聆聽,儘可能不受成見及有限經驗的干擾和左右,教法的真理就越能深植於我們心中,並在心中開花結果,生死的意義就變得越來越清楚明白。
憤怒會摧毀自他的善根,所以要慈悲你的敵人,不要對他生氣。而要摧毀的真正敵人是自己的五毒煩惱!
苦,來自於多生多世積習成性的自私;悲,來自於狹隘的我執,自我為主的態度。我們的ㄧ生追逐享樂,ㄧ想到苦就擔心害怕,也正因為我們的懦弱與逃避,所以悲苦不斷。 勇敢的菩薩們身處於紅塵俗世中,欣然地接受苦難。儘管世俗中短暫之欲樂賞心悅目,菩薩們也不為所動,而在苦難中成就,並從勇氣與利他中獲得恆常的喜樂。 讓我們學習菩薩的精神背負自他的悲苦,止息我們的私慾。如此,才能徹底斷除我們與他人的苦難。
對於開始要踏上修心旅程的行者,如果你想在禪修上取得進步,就要堅守一個正確的法門,不要輕易變換或放棄。禪修時出現的關卡,也可能是你更前進一步的踏腳石,堅守你所選擇的法門,超越困難和懷疑,超越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只要你能堅持修行,就能超越禪修時的進退起伏,智慧的曙光就會出現。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