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起源

所謂藏傳佛教,也就是說堅持佛教的基本教義內容,又結合西藏的傳統文化思想,讓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和傳統特色的佛教系統發揚光大,稱為藏傳佛教,又稱為喇嘛教。

有人說印度是世界哲學的最早發源地之一。釋迦牟尼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誕生於印度,創立了富於深奧哲理性的印度佛教,為後人留下了一份豐富的文化遺產。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經過了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即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時期和密宗佛教時期。

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佛教,這一時期大約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一百年左右,是佛教的最初傳播階段。

部派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後150年。這一時期是佛教派別形成和發展的階段。

大乘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一世紀中葉至七世紀。大乘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初期大乘(約一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後期大乘(約六世紀至七世紀) 。

密宗則是印度後期佛教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世人對所謂的「密宗」也有許多的俗稱,諸如:「怛特羅佛教」、「秘密佛教」、「金剛乘」、「持明乘」、「密乘」、「果乘」等等。從密教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密教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即「初期雜密階段」和「後期密教階段」。

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的,大概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原本是一個國家的王子,有一天看到輪迴的痛苦就放下自己的王位太太和小孩子,到菩提迦耶修行,閉關六年然後證悟成佛。開始弘法,然後佛教才開始變成非常的有名。

可是,實際上,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印度就已經有佛教了,而且存在很久了,只是相信的人沒有很多,而且大部分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從釋迦牟尼佛之後開始盛行,不過當時金剛乘修行的人還是很少,大部分修行金剛乘的人都在山上閉關。金剛乘是佛教裏面最難學也最難懂的法,所以金剛乘的修法大部分都是很秘密的。所以也叫作密宗。

就一般而言,佛教密宗的思想萌芽見於《阿含經》。認為唱誦巴利文《律藏》和《長阿合經·大會經》等中某些簡單經文,依此功德就可除災招福,此為明咒信仰。這種形式的密教叫「雜密」。還有以特定的文字、語句為特徵,冥想與此有關的深刻含義,以期達到精神統一的陀羅尼。這些明咒、陀羅尼被稱作「真言」(註:參見《印度、中國、日本三國佛教史略》第49、50頁)。這些即是最初的「雜密」 。

根據密教經典,密教是由大日如來(摩訶毘盧遮那)傳授給金剛薩埵(又名金剛手、持金剛)。金剛薩埵是大日如來的內眷屬,是諸執金剛的上首,處於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的教敕而結誦傳持密乘,成為付授密法的第二祖。釋迦牟尼圓寂後八百餘年,龍樹菩薩出世,開南天鐵塔而親自向金剛薩埵面授密乘,為第三祖(註:參見《印度佛教史》227頁,聖嚴法師編述)。

對密宗的起源,藏傳佛教各派經典中均有論述,據密宗經典記載:佛祖釋迦在世時,有一次持明之王茍扎拉起身稟道:「妙哉,我佛已傳招引三外乘,因何不傳任運因果之乘?」佛答道:「現在還廣為傳播小乘之法可也,到將來會有人傳播大乘金剛乘近途之法」。又預示道:「待我辭世一百一十二年後,一位蜚聲法界的人中豪傑雜氏法王會在瞻部洲東面出現,與金剛持等賢者在喜瑪拉雅山會晤傳法。」

公元七世紀初,那爛陀寺開始重視密教中的陀羅尼,並編纂了密教根本典籍《持明咒藏》,還形成了設置壇城的禮儀,壇城中巳出現供奉的神。從此那爛陀寺便成為發展密教的重要基地之一。正如「密教的傳承系統很難判斷清楚,傳承中心是七世紀後半葉的那爛陀寺」(註:聖嚴法師編述,《印度佛教史》174頁)。

在佛教很多經典著作中記載道:我佛在傳播佛法時,先向神界、夜叉界、龍界傳播,而後逐漸向人間傳播。根據當時的化機,先傳小乘,後傳大乘,最後傳大乘密宗,根據需要,逐漸入深。因此佛祖在世時最後在波羅奈斯傳授了時輪大法外,在人間幾乎沒有廣為傳播密宗大法。那麼什麼時候,誰第一個傳播密宗大法?據密宗佛經記載:我佛釋迦牟尼還未成佛,在印度金剛座修行悟道時,原始怙主普賢菩薩根據當時化機所需,按釋迦佛將要傳播的佛法範圍之內,向五方五佛,以及向神、夜叉、龍三界以密意記號語的形式傳授了秘宗大法,並到波羅柰斯和五百位羅漢透過法力去鄔丈那向智慧之王恩札布德傳授了密集灌頂,並授予傳承之要領。釋迦成佛並向人間傳授傳前三乘時,普賢菩薩到白丹哲、蚌佛塔前向有緣前來聽法的法王達曉桑布傳授了時輪根本續灌頂。這段記載顯示佛祖在世時就已經有了密宗,證實的第一個傳人就是普賢菩薩。表明了向神、夜叉、龍以及個別有緣的人傳授了密宗大法,只是在人間沒有廣為傳播罷了。

藏族歷史上赤松德贊時期,根據寂護大師的指點迎請了蓮花生大師到藏區傳播密宗大法。在藏區首先培養了以具若雜那為首,嘎、覺、香為主的很多著名的譯師,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其中最多的是蓮花生大師從斯里蘭卡、孟加拉、印度等地方迎來很多鮮為人知的大圓滿密宗經典,這時候的佛教就是密宗最早的佛教,寧瑪巴。

後來阿底峽尊者入藏,他在西藏宣講《時輪經》,使《時輪經》最終在西藏得以流傳,並發揚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者自七世紀至 838 年朗達瑪禁佛約 200 餘年。後者開始之年頗多異說,依仲敦巴之說,當始於 978 年,至今已達千年。



前弘期

尺尊公主松贊干布文成公主
西藏的佛教開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藏王拉托托日年贊的時期開始在西藏出現佛教三寶所依和供奉。藏傳佛教則開始於西元七世紀中葉。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布裏庫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中國唐朝文成公主。西元 641 年貞觀十五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十二歲等身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 360 卷等作為嫁妝。他同時也從尼泊爾和迦濕彌羅等國引進諸多經書,佛像和佛塔,在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並為文成公主帶去的佛像分建小昭寺,為毗俱底公主攜帶的八歲等身釋尊佛像建立大昭寺。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後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寂護大師返印,敦請精通真言的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蓮花生大士來到吐蕃之後,示現多種神通,在折服原來盛行的本地原始宗教苯教同時,也兼吸苯教的一些內容,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



後弘期

西元九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曾有一段時間(842-978 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 1203 年被突厥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

西元 1042 年,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仁欽桑波(寶賢)在古格翻譯了很多的經論。史稱上路弘傳。桑耶寺僧徒北上宗喀學經後,回到本寺傳教,史稱下路弘傳。

西元 1260 年,宋元之際,中統元年元世祖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吐蕃的政治與宗教領袖,稱為薩迦巴。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取代了薩迦巴的勢力,帕竹噶舉派及其支派也在帕竹統治時期興盛起來。

西元 1407 年,明永樂五年,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得銀協巴(哈立麻)為「大寶法王」。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派」歷代法王所專用。藏傳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時代。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與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成為藏傳佛教再次傳入蒙古的契機。到十七世紀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此時新起的格魯派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西元 1652 年,順治九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

印度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 (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 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經裏,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

主要派系

一、寧瑪派 (台灣桑耶寺所屬派系)

  寧瑪藏語音譯,是古、舊的意思;在各派中歷史最久,教理從公元 8 世紀時傳下來,形成於公元 11 世紀。尊奉蓮花生大士為其始祖,創派人為釋迦迥乃。其傳承最高修法為「大圓滿法」。

  俗稱為紅教,興盛於 17 世紀,寧瑪派也就是舊教派的意思,藏傳佛教在顯教部分沒有新舊之分,而密宗則有新舊之分,蓮花生傳授的是舊密咒,後宏期的仁欽桑布所傳授的是新密咒。

  17 世紀中葉,居美多杰在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南岸建立敏珠林寺,寧瑪派的勢力大增,並受到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的重視。

  寧瑪派是修習-大圓滿法,大圓滿法的意思是說’’迷即眾生,悟即聖佛’’,寧瑪派的大圓滿法思想的理論,源自於印度佛教的如來藏佛性學說。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派別。它是最早形成的一個教派,以密宗(又稱“密教”)為主,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祗和儀軌。因該派僧人均戴紅帽,俗稱為“紅帽派”或“紅教”。“寧瑪”一詞,在藏語中含有“古”、“舊”二義。就“古”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他們的教法是西元 8 世紀,由蓮花生傳下來的。藏傳佛教的其他教派是在 11 世紀以後創立的,寧瑪派的歷史比其他教派早 300 年左右,是最古老的一派。這一派自稱他們以傳承吐蕃時期所譯的密教典籍為主,不同於佛教後弘期仁欽桑波等人所譯的新密教經典。他們是在弘揚前弘期的經典法旨,所以稱為“舊派”。

二、薩迦派

  俗稱花教,也是藏傳佛教唯一世襲至的教派,於公元 1034 年創建薩迦寺,因其主寺薩迦寺建在後藏的薩迦地方而得名,是藏傳佛教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教派,從 13 世紀 — 14 世紀的100多年間,該教派在西藏的地方佔據了統治的地位,並在元朝的支持下,建立了薩迦政府,管理全藏事務。

  薩迦派形成於 11 世紀後期,首創人是貢卻杰布(1034—1102)他是吐蕃貴族昆氏家族中,最早剃度出家的’’七覺士’’之一的後裔。

  在薩迦四祖的時代,承認西藏是中國的版圖,薩迦五祖又為忽必烈灌頂,並奉命為蒙古創立新字、掌管天下釋教,先後被元王室封為帝師、國師和大寶法王,顯赫一時。

  薩迦派的教義思想與其他派別不同的是’’道果’’見,也就是說心性是萬物的最高本性,心性回覆明淨的本來面貌後,舊能夠徹底見一切皆空的真諦,達到一切明空無執、明空雙融的境界。

三、噶舉派

  俗稱白教,是於 11 世紀形成以密宗為主的大教派,教派繁多,其中達波噶舉派有四大系、八小系,也曾先後掌握西藏二次的地方政權,對藏傳佛教與西藏社會、文化影響至為深遠。

  一開始噶舉派就分成二個派系,一為香巴噶舉派、一為達波噶舉派。

香巴噶舉派

瓊波南交赴印度向尼古瑪等人學法,後在香巴地方建寺形成香巴噶舉。後來他的弟子修建了甲寺與桑頂寺, 所以又分成甲、桑二派,西藏唯一的女佛活--佛多吉帕姆,就屬於桑頂寺活佛世系。在該教派中,也有位湯東杰布的僧人,以演藏戲募捐在西藏各河流上建百餘座鐵索橋而聞名。該教派後來融入達波噶舉中。

達波噶舉派

譯師瑪爾巴前後幾次赴印度向那若巴研習佛法,其弟子米拉日巴以其堅苦卓絕的修行,而成為西藏家喻戶曉的聖者,由米拉日巴的弟子達波拉杰創立出達波噶舉派,達波噶舉派又有四系八支之分,即達波拉杰的四個弟子形成的噶瑪、帕竹、蔡巴、拔絨四系,並由帕竹這一系的八個弟子,又發展出,直貢、竹巴(現在不丹國教)、達隆、雅桑、楚布、瑪倉、耶巴、修寶等八個支系。

噶瑪噶舉

創始人’’卻吉札巴’’是達波拉杰的門徒,當時被稱為都松欽巴,藏傳佛的的活佛轉世制度,就是由此派開始的。黑帽系也是噶瑪噶舉活佛轉世系統之一。噶瑪噶舉創始人都松欽巴是第一世活佛,現在已經轉世到第十七世噶瑪八大活佛。

帕竹噶舉

是達波拉杰最有明的弟子帕莫竹巴.多吉杰波創立的,1364 年擊敗薩迦地方政權,統一了衛藏地區,但於 1618 年又被噶瑪地方政府所取代,帕竹噶舉派有一座寺廟叫做澤當寺,是講習顯宗經文為主的寺廟,另有一座丹薩替寺,是以修習密宗為主的寺廟。

蔡巴噶舉

創始人向蔡巴,因於自己的地方建立了蔡巴寺,所以得名蔡巴噶舉,後來又修建了貢塘寺,原先想結合薩迦萬戶與雅桑萬戶,要來消滅帕竹萬戶,反被擊敗,所以一直就衰敗下來,格魯派興起之後,蔡巴寺與貢塘寺就由格魯派接管了。

拔絨噶舉

由達瑪旺秋在桑雄與拉堆絳(今昂仁縣)創立,並建立拔絨寺,原先是由家人世代相傳,但因為紛爭而式微。

噶舉派各支系所奉行的教義為’’大手印法’’,’’大手印法’’是噶舉派特殊的教法,’’手’’是空性智慧的意思,’’印’’是從輪迴解脫的意思。又分為顯教大手印法與密教大手印法二種。

四、覺朗派

  印度僧達瓦貢波入藏傳給域摩、米覺多杰,下傳之第七代宮幫圖解尊珠建覺朗寺,形成覺朗派。覺朗派有一著名人物多羅那塔,著有<<印度佛教史>>,曾在蒙古宏法。圓寂後其轉世改宗格魯派,即為蒙古政教領袖哲布尊丹巴。

  由於他的教義’’他空見’’與藏傳佛教其他教派的宗教思想意義相牴觸,而受到排斥,隨即逐漸的式微。

五、噶當派

  在西藏分裂初期的戰亂過去後,西藏社會日趨安定,於是,藏人紛紛拜請印度學者、高僧、譯師來西藏講經說法,公元 1041 年,阿里王"益西翰",迎請印度超岩寺尊者阿底狹到西藏,尊者阿底狹以 61 歲的高齡,於公元 1042 年到藏宏法,其弟子仲敦巴建熱振寺,由此傳出藏傳佛教噶當派。

  在格魯派的發展過程中,噶當派的寺院和僧人融入格魯派,對格魯派的迅速發展,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噶當’’的意思即用佛的教誨,來指導人民接受佛裡的意思,所以也稱為教誡派。

六、格魯派

  俗稱黃教,由宗喀巴創立。宗喀巴有鑒於當時西藏的其他教派,戒律不是很嚴謹,隨即發動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並獲得當時藏民的廣大迴響,隨即創立了格魯教派,並與弟子在拉薩創立三大寺院,也就是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以利宏揚佛法,他的弟子賈曹杰、克珠(即一世班禪)、根敦珠巴(即一世達賴),並採用活佛轉世制度,直到現在達賴十四世與班禪十一世。尤其五世達賴喇嘛結合了政教合一的制度,把西藏文化推向另一高峰...。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