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上師開示

    上師法語

     

     [上師法語]

    <在內心世界,學習苦樂平等>
    壞的事情要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要訓練自己的本心,在內心世界裡,苦樂平等。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上師開示

    上師開示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看似很難,但實際上也很簡單,因爲永遠脫離不了身口意的修持。但是,我們每分每秒遭遇身邊的人事物時,在這麼短暫快速的時間,是否還能觀照自己的內心?每個剎那的念頭我們無法掌控,這是非常困難,雖然困難,但是仍要一點點地自我要求、慢慢改變。

    如此相信不僅對自己,還是對寺院都將朝正向發展、未來充滿希望。而佛陀的教法、蓮師的法脈也會因各位的努力不懈,將會傳承延續下去,開花結果,佛法終將傳遍世界各地,廣利無量眾生,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修心,將內心世俗的東西日漸減少]

    真正的修行是改變自己的心。而改變心的表現就是你心中的某種世俗的東西在日漸減少,而不是在增加。

    蘇南嘉措仁波切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證悟者~生活與心靈的勇士>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虛幻不實的。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就像是夢中的遊樂園,因此,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證悟者在心境上,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所以他們是生活與心靈的勇士,同時,也不畏艱難的幫助所有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看到那麼多法門、那麼多傳承、那麼多佛學體系,免不了這個研究一下、那個接觸一下,翻找許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然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儘管累積了這麼多知識與學問,你的內心卻從未真正體驗這些美好佛法。

    換句話說:你並未把這些珍貴的法教,真實內化到你的生命裏,以致你對生命裡的許多東西仍抱持負面的看法,你的心依舊沒有明顯的改變,反而多了傲慢與偏見,還有莫名其妙的自命不凡。

    你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浪費了稀有的生命、甚至浪費了殊勝的佛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世間事物>

    <世間事物>

    有些人期望透過學佛獲得自己想要的世間事物,例如名聲、金錢、健康、幸福等等。雖然學佛行善能累積福報,只要福報夠,這些事物都能自然顯現。

    可是若福報不夠,用這種偏差的心態學佛,希望的東西無法得到,就會失去學佛的動力,甚至認為佛法是騙人的、上師沒有加持力、佛菩薩不靈驗。

    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適合學佛,誤解了佛法真正的價值;佛法教授我們的是要從世俗的事務中解脫,而不是與其糾纏不休。如果這樣偏差的態度沒有改正,無論多麼精進,都不會有結果的。

    ~蘇南嘉措仁波切

    <斷除我執>

    <斷除我執>

    學習佛法的目的,在於斷除我執迷亂,正如想要有效剷除一棵巨木,若能斬斷其根,巨木自然枯萎;同理可知,如果斷盡我執根源,三界輪迴妄相自然滅盡。唯有斷除我執,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與清淨。

    ~蘇南嘉措仁波切

    <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

    <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

    如果我們的修行功夫,無法處理當下的痛苦,那麼試著靜一靜,停止把專注力放在痛苦上,努力觀想三界的父母眾生,此刻正在承受比我們還要嚴重的劇烈苦楚,我們要確實放下自我,觀修「自他交換法」,以現行的痛苦去代受眾生的苦痛,藉此把受苦轉換成道用功德。

    如果不這樣觀修,我們承受的苦一點意義也沒有;若能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在眾生身上,培養自己堅毅的勇氣,那麼自己的痛苦也能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就是轉痛苦為道用的竅訣。

    若我們真的具備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那麼我們將不會再有真實的痛苦。

    ~蘇南嘉措仁波切

    <管理自心的重要>

    <管理自心的重要>

    心若管理好,講話就會有禮貌、有道理,身心自在,可以做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可以給人舒服的感覺,即使別人不好,也能以慈悲心對待。心若管理不好,講話沒有禮貌,即使能言善道也沒有用。

    ~蘇南嘉措仁波切

    <發起願行菩提心>

    <發起願行菩提心>

    即便是個凡夫,只要他發起願行菩提心,我們就要將他視為菩薩,因為菩提心極為珍貴,是修行成就、悟道成佛、解脫生死的唯一關鍵。

    若密乘弟子對具備菩提心的人產生嗔怒恨心,那將會是極大過失,對於修行會產生很大障礙。由於我們並不知道身邊的人是否具備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
    禮敬愛護所有的眾生,將其視為佛菩薩的化身,那麼我們的善根,將會聚集不可思議的功德。

    ~蘇南嘉措仁波切

    <修持與證悟>

    <修持與證悟>

    在廣闊無礙、清淨與光明的空性中,一切只是因緣和合、業因果律的顯現。而這世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是修持與證悟殊勝的教法。

    ~蘇南嘉措仁波切

    <持續地修行,把聽聞的佛法用在心上>

    <持續地修行,把聽聞的佛法用在心上>

    我們的習氣和情緒是如此強而有力,為了要對治他們,不斷的努力是必須的。
    只要我們能持續地修行,把聽聞的佛法用在心上,我們就能漸漸的改變。

    ~蘇南嘉措仁波切

    <苦樂皆具虛幻性>

    <苦樂皆具虛幻性>

    「苦樂皆具虛幻性,知調心否為要領,煩惱盛衰亦虛幻,對治強弱為要領。」
    智者了知快樂來自於內心,於是境由心轉而無時無刻都自在;愚者於外境追求快樂,心被境轉而困擾受縛。

    ~蘇南嘉措仁波切

    <靜心>

    <靜心>

    我們時常會想運用「正面想法」去取代「負面思考」,然而心理學家指出,正面思考後,如果現實情況依然令人失望,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那是因為我們仍緊抓著某些東西不放,因為一旦正面思考模式由於某些狀況出現而產生失敗情況,我們依然會掉到負面思考的狀態裡。

    無論好或是壞,我們最好都不要執著,利用打坐靜心時看清楚,我們執著的東西究竟長什麼模樣。唯有看清事物的真相,我們才會真正的放下。

    ~蘇南嘉措仁波切

    放下無謂的執著,才是真正具備「出離心」

    放下無謂的執著,才是真正具備「出離心」

    許多人誤會「出離心」的存在,就是證明人生永遠都是壞事、錯誤、失望等等負面意念的集合。生命因為無常,其本質固然是苦,但生活裡還是有許多豐富、多元、具備潛能的事物,這也是生命的價值。

    所以說「出離心」不是放棄人生,也不是替負面、抑鬱的心情找藉口。如果我們喪失了生命的勇氣,缺乏愛與慈悲去面對生活,這樣的態度違反菩薩行的精神,一個真正的菩薩,是願意接受生活的挑戰,主動為眾生的福祉努力活著。

    「出離心」不是逃避人間與人生的藉口,而是一種改變自己與世界、人生關係的過程。簡單說,「出離心」是克服我們對物質的執著,克服所有萬事萬物對我們的誘惑。

    如果我們要培養「出離心」,可以從「不再期待或希望現實會帶給我們幸福」開始做起;期待無常的現實帶來永恆不變的快樂,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一旦看清這個世界的本質,便會放下無謂的執著,不會再被苦樂所左右,對於這個世界不厭惡、不逃避,也不希求,更不會被侷限,這才是真正具備「出離心」的態度。

    ~ 蘇南嘉措仁波切

    [感恩已經擁有]

    [感恩已經擁有]

    對於得不到的欲求內心耿耿於懷,不如珍惜、感恩已經擁有的。欲望如同喝鹽水一般,永遠不會止渴。簡單的生活和知足感恩的心,才是快樂的泉源。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不逃避]

    [不逃避]

    佛法說的「解脫」,不是逃避正常生活。解脫,是真實認識生命的本質,而非逃避生命的實相;學佛帶給我們的變革,是我們看待生命的角度不同了,能正面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各種狀態,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人生。

    ~蘇南嘉措仁波切

    [接納所有]

    [接納所有]

    「追求圓滿」,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心。真實的圓滿不是「超越」,也不是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真實的圓滿,是接納所有的一切。

    ~蘇南嘉措仁波切

    [對任何順逆境~均保持清淨的洞見]

    [對任何順逆境~均保持清淨的洞見]

    我們對任何順逆境均須保持清淨的洞見,視一切的外相為圓滿清淨,勿使自心陷於染污之中。 一個真正佛法修行者,面對任何順逆諸境,應是能夠轉極逆的境界為助緣。

    ~蘇南嘉措仁波切

    [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

    [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

    人往往執著於從自身的角度看事情,卻忽略了有許多面向是自己並未看見的。

    《六祖壇經.般若品》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如果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不容易見到自己也有錯的一面;總認為別人是錯的,就容易遺漏別人也有對的、可取的那一面。

    佛陀說:「降伏百萬大軍並不偉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簡單來講,學佛首要就是改變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摩擦總是在所難免,我們要想泰然處之,便要保有一顆寬容的心,學習彌勒菩薩的「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海的寬容在於不擇細流;山之寬容在於不拒微塵;而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蘇南嘉措仁波切

    〖 上師法語 〗

    〖 上師法語 〗

    .

    修行應該是

    長輩對你有信心

    晚輩對你有尊敬

    身邊最近的人

    如果沒有感覺你的轉變

    就是我們的修行

    法沒有入心

    [苦是自找的]

    [苦是自找的]

    凡事,無論好事壞事,知道了就好,別抓著不放;抓著不放,只會讓你的心受苦。所以說「福不是求來的,苦是自找的」,就是這個道理。

    ~蘇南嘉措仁波切

    [ 堅定 ]

     

    [ 堅定 ]


    如臨終時我們一生的修行能派上用場,心中很堅定一生走修行的路沒有走錯、很有把握,我們這一生就算是貧窮不遂、窮困潦倒,我們這輩子就成功了;如平日沒有好好修行,臨終時連最珍愛的身體都帶不走,何況身外財物、親人,這時才懊悔不已,就算這輩子功成名就、飛黃騰達,也是徹底失敗。

    — 蘇南嘉措仁波切

     

    [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對於沒有學習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的,如果一個擁有堅固信仰的學佛之人,便能夠認知生死相續相生的事實,也就能幫助我們消融對於死亡的畏懼。在面對死亡課題之時,儘管恐懼、不知所措的情景有之,卻能豁達以對。
    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善待一切與你有緣的眾生]

    [善待一切與你有緣的眾生]

    善待一切與你有緣的眾生,並試著幫助那些無助的人,即使力量很薄弱,如果不行,也請不要傷害他們。
    在培養種種外在嗜好的時候,別忘了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蘇南嘉措仁波切

    〖 上師法語 〗

    〖 上師法語 〗

    -  心中安住 上師
        一切都歸清淨
        一切都有了檢視的依據

        凡事學著不往壞處想
        心自然安定

    .
    -   有我  
         確實是一個無明煩惱的起頭
         我們勤於為他人服務設想
         就是減少自我中心的一個好方法

         這個部份 
         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


     —— 尊貴上師  蘇南嘉措仁波切

    [勘破生死秘密]

    [勘破生死秘密]

    漢傳《金剛經》有句話非常殊勝:「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我們若想以虛妄的心識,去窺探本來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性,以為能藉此明心見性、花開見佛,這是萬萬不可能的,因此這珍貴稀有的佛性,成了六道輪迴裡難以勘破的秘密。

    金剛乘的密法,就是為了勘破這生死秘密,所以才在人間流傳,這都要感謝無數尊貴上師的慈悲與努力,讓我們能夠聽聞這百劫難遇之法。

    如今你們已經得見金剛乘密法,當知因緣難得,一定要好好修持不可懈怠。

    —蘇南嘉措仁波切

    [降伏自心,才是佛法]

    [降伏自心,才是佛法]

    佛法沒有深淺、高低,人心才有深淺、高低的分別,法要用到心上,能幫你調伏自心的,才是佛法。

    ~蘇南嘉措仁波切

    [了知苦樂的覺受]

    [了知苦樂的覺受]

    如果不了知"苦樂的覺受"乃是來自於自心的感覺,而只會埋怨外境,則無止盡的痛苦嗔恨之火和惡業(對付他人)將越來越增上。假想的敵人尚未消滅,自心的相續已污染

    蘇南嘉措仁波切

    [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真理]


    學佛並非是為了世間名聞利養,而是想從修行的過程中掌握真理;正如世尊為了真理犧牲世俗的一切,也如蓮師隻身入藏只為弘揚佛法、宣揚真理。

    佛法的真理,在於解除自他的一切痛苦,如果我們把真理留在儀軌文字裡、掛在口頭上,卻沒用在淨化身心,以致待人處事沒有長進,很顯然並沒有把追尋涅槃的事放在心裡。

    沒有體驗真理、實現解脫的企圖心,用這種態度學佛,最多只是安慰與欺騙自己,很難有到達智慧彼岸的那一天。

    — 蘇南嘉措仁波切

    〖 上師法語 〗

    〖 上師法語 〗

    .

    三毒是輪迴的根
    沒有斷除
    很難不受苦

    臨終時
    自己的根本上師或金剛師兄
    需要做到提醒

    現在暫居的此處  是不永久的
    速皈依三寶  
    脫離輪迴
    莫存疑、多慮

    <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

    <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

    如果我們的修行功夫,無法處理當下的痛苦,那麼試著靜一靜,停止把專注力放在痛苦上,努力觀想三界的父母眾生,此刻正在承受比我們還要嚴重的劇烈苦楚,我們要確實放下自我,觀修「自他交換法」,以現行的痛苦去代受眾生的苦痛,藉此把受苦轉換成道用功德。

    如果不這樣觀修,我們承受的苦一點意義也沒有;若能用慈悲心來關照眾生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在眾生身上,培養自己堅毅的勇氣,那麼自己的痛苦也能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就是轉痛苦為道用的竅訣。

    若我們真的具備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那麼我們將不會再有真實的痛苦。

    ~蘇南嘉措仁波切

    <發起願行菩提心>

    <發起願行菩提心>

    即便是個凡夫,只要他發起願行菩提心,我們就要將他視為菩薩,因為菩提心極為珍貴,是修行成就、悟道成佛、解脫生死的唯一關鍵。

    若密乘弟子對具備菩提心的人產生嗔怒恨心,那將會是極大過失,對於修行會產生很大障礙。由於我們並不知道身邊的人是否具備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
    禮敬愛護所有的眾生,將其視為佛菩薩的化身,那麼我們的善根,將會聚集不可思議的功德。

    ~蘇南嘉措仁波切

    <修持與證悟>

    <修持與證悟>

    在廣闊無礙、清淨與光明的空性中,一切只是因緣和合、業因果律的顯現。而這世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是修持與證悟殊勝的教法。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不要對任何事物不滿和積怨]

    [不要對任何事物不滿和積怨]

    不要對任何事物不滿和積怨,自心的相續就不會受干擾。當自心不受外境干擾時,自身的能量就不會受干擾,能量不受干擾時,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也就能平衡和諧。如此一來身心皆能安樂。

    ~蘇南嘉措仁波切

    [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

    [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

    人往往執著於從自身的角度看事情,卻忽略了有許多面向是自己並未看見的。

    《六祖壇經.般若品》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如果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不容易見到自己也有錯的一面;總認為別人是錯的,就容易遺漏別人也有對的、可取的那一面。

    佛陀說:「降伏百萬大軍並不偉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簡單來講,學佛首要就是改變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摩擦總是在所難免,我們要想泰然處之,便要保有一顆寬容的心,學習彌勒菩薩的「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海的寬容在於不擇細流;山之寬容在於不拒微塵;而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蘇南嘉措仁波切

    [對任何順逆境~均保持清淨的洞見]

    [對任何順逆境~均保持清淨的洞見]

    我們對任何順逆境均須保持清淨的洞見,視一切的外相為圓滿清淨,勿使自心陷於染污之中。 一個真正佛法修行者,面對任何順逆諸境,應是能夠轉極逆的境界為助緣。

    ~蘇南嘉措仁波切

    [接納所有]

    [接納所有]

    「追求圓滿」,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心。真實的圓滿不是「超越」,也不是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真實的圓滿,是接納所有的一切。

    ~蘇南嘉措仁波切

    [學習止息私慾~徹底斷除我們與他人的苦難]

    [學習止息私慾~徹底斷除我們與他人的苦難]

    苦,來自於多生多世積習成性的自私;悲,來自於狹隘的我執,自我為主的態度。我們的ㄧ生追逐享樂,ㄧ想到苦就擔心害怕,也正因為我們的懦弱與逃避,所以悲苦不斷。
    勇敢的菩薩們身處於紅塵俗世中,欣然地接受苦難。儘管世俗中短暫之欲樂賞心悅目,菩薩們也不為所動,而在苦難中成就,並從勇氣與利他中獲得恆常的喜樂。
    讓我們學習菩薩的精神背負自他的悲苦,止息我們的私慾。如此,才能徹底斷除我們與他人的苦難。

    ~蘇南嘉措仁波切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悉達多太子悟道時,看見天上的明星,說了一句曠古名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眾生本具光明法身,卻因無明之力使得自身起惑、造業、受苦,本來清淨的法界,也因此現出輪涅二相,客塵煩惱不斷現起,無邊的痛苦也難以根斷。

    如今你們都已聞知「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的道理,希望大家發起廣大慈悲心與菩提心,好好修持密法,廣行佛法事業,讓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斷除苦因,同證佛果。

    ~蘇南嘉措仁波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下一頁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