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公告欄

    不要執著

    保持這種單純的狀態。如果遇見快樂、成功、繁榮,或者其它有利的條件,把他們視為夢和幻象,不要執著於它們。
    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毀謗、權益被剝奪,或者遭受其它身體上或心理上的這麼,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發願因著自己的痛苦,願所有眾生的痛苦能夠燒盡。
    不管什麼狀況生起,勿喜勿悲,在不可動搖的寧靜中保持自由、安適。

    繼續閱讀 >

    每一個無盡生命都有父母

    無始以來,每一個無盡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
    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以來,無助的在輪迴中流蕩,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幫助。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深陷於執著的束縛,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
    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
    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然後我們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繼續閱讀 >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而且應該在心中持續保持這種慈悲,以作出正面的舉動。即使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得到利益。

    繼續閱讀 >

    祈願他人快樂

    過去時代偉大的老師們認為,最珍貴的開示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由這四無量心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就會毫不費力的自然現起。
    因著對所有眾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的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仿製品。
    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
    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繼續閱讀 >

    當我們下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去下三道解放眾生。」

    繼續閱讀 >

    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注去完成眾生成佛的承諾,知道我們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眾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
    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
    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達到成佛至樂

    當我們看到快樂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達到成佛至樂。」

    繼續閱讀 >

    願所有眾生之痛苦平息

    當我們看到痛苦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所有眾生之痛苦平息。」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均得佛身

    當我們起床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均得佛身。」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

    當我們開一扇門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

    繼續閱讀 >

    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

    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不比老虎對吃草的興趣大。這和菩薩的觀點完全相反。自我事實上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塑造,當我們瞭解到,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兩樣。我們通常照顧自己所費的心思,就是菩薩照顧他人所費的心思。菩薩如果認為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眾生,他就會毫無猶豫的這麼去做,就像是天鵝飛入涼爽的湖泊一樣。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達到究竟之境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達到究竟之境。」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醒覺於證悟之境

    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醒覺於證悟之境。」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都知恥而謙虛

    當我們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都知恥而謙虛。」

    繼續閱讀 >

    願所有眾生燒盡妄念之薪柴

    當我們點火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所有眾生燒盡妄念之薪柴。」

    繼續閱讀 >

    願一切眾生食用禪定之糧

    當我們吃飯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食用禪定之糧。」

    繼續閱讀 >

    心將經驗分為主體和客體。
    心先認同主體「我」,然後認同「我的」這個概念,然後開始執著「我的身體」、「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
    當我們對這三種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我們愈來愈只會全心關注自己的福祗。
    我們對於舒適的追尋,我們無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厭煩的狀況,我們全神貫注在享樂和痛苦、財富和貧困、名氣和平凡、稱贊和指責,全部都是因為「我」這個概念。

    繼續閱讀 >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樂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是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它眾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真正重要的是其它眾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我們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為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能夠快樂。不然的話,空談慈悲有什麼用?

    繼續閱讀 >

    修行的重點

    修行的重點應放在精神與心靈的本質層面上,不要追求表面的形式,消除自我傲慢與造作的心態。

    繼續閱讀 >

    佈施

    無論你的佈施是否像顆芝麻籽般渺小,都無關緊要。
    如果你帶著悲心以及菩提心來佈施,便會成就百倍的功德;如果佈施時沒有菩提心的志向,就算分送了馬匹與牲口,你的功德也不會增長。

    繼續閱讀 >

    高山之巔

    一旦信心從內心深處湧現,一切善功德將達到高山之巔!

    繼續閱讀 >

    必須完全相信

    如果我們心中具有很強的祈願與渴求的話,任何事情皆能成辦。同樣地,如果我們心中,沒有絲毫懷疑地認為,蓮師真的安住在我們頂門上,他的加持便能不斷地賜與我們。  
    我們切莫認為他只是可能在那兒,或將來某個時間會在那兒,或所觀想的蓮師只是我們心中捏造的影像。  
    我們必須完全相信他就在我們的頂門上,因我們的染障,我們無法見到他。
    再者,我們也不要認為銅色山距離此地很遙遠,蓮師可能無法聽到我們的祈請。

    繼續閱讀 >

    虔誠祈請

    蓮師具有圓滿的大悲、大智與大力,我們必須瞭解任何人對蓮師一句、或一個念頭的虔誠祈請,他都能立即知曉。 
    即使在同一刹那中有無數的眾生向他祈請,他們每一位是如何祈請、誰在受苦、誰是安樂的、他們修學的層次、各種祈請內容,及這些祈請是否發自虔誠心。  
    凡此種種,蓮師都了然於心,就像明鏡般清楚地呈現所有的影像。

    繼續閱讀 >

    學佛的方向不能錯

    學佛的方向不能錯。
    所謂學佛就是學習、追求釋迦牟尼佛的智慧。
    哪怕生起一瞬間的空性智慧也是真正的學佛。
    如果只是為了人天福報而做一些世間善法,這都不是學佛,更不是佛教的核心。བླ་མམཁྱེན་ནོ།

    繼續閱讀 >

    明白固有的心性

    無常是這世上惟一不變的真相,人生的歷程 如同海浪一般,總有高、低起、伏。
    生活中 暫時出現的痛苦和快樂,都在不斷地互相變化,由各自所造的善惡、因果所定。
    然而, 這些都只是短暫的現象。
    從現在開始,你要明白固有的心性,其本體不變的道理。

    繼續閱讀 >

    穿戴安忍的盔甲

    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

    繼續閱讀 >

    不要忘記上師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繼續閱讀 >

    主宰個人的心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
    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
    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繼續閱讀 >

    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忘記死亡,並讓你的心專注在戒律上

    就像所有的事物,總是殘酷地漸漸接近其最終的歸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隻燃燒的油燈,很快就會用完。
    你若以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後在來持守戒律,你有這種想法就太不理智了。
    你認為你能活那麼久嗎?
    死亡不也同樣降臨在年輕人及老年人身上?
    因此,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忘記死亡,並讓你的心專注在戒律上。

    繼續閱讀 >

    戒律的實踐

    戒律的實踐,將引導你到達不論你是否在實踐期都能保持這覺醒的境界,這就是教導的重點。
    沒有持守戒律,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繼續閱讀 >

    主宰心

    主宰心是要全然恆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複檢查你的心。
    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
    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迴向給所有有情眾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成就佛果)。
    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沉靜洞察中保持明淨的覺醒,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所以,隨時警覺是解決輪迴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繼續閱讀 >

    布施

    世間短暫無常的資財毫無實質,因此,要用這些資財作為布施的功德行。

    繼續閱讀 >

    無法執取

    迷妄之言將如同回音般消失無踪,聽瑞的人們啊,在音聲之中,沒有什麼是可以執取的。

    繼續閱讀 >

    自心安住

    讓自心安住在其自然、不受羈束且自由解脫的狀態中。
    不要把自心置緣於外在事物上,也不要專注集中向內,要保持無所緣的狀態。

    繼續閱讀 >

    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水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車。
    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
    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裡去了?
    水是柔軟的、流動的,冰是硬的、尖的,我們哪能說它們相同?
    但是我們又不能說它們不同,因為冰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不過是溶化的冰。
    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執著於現象的真實性,因吸引和排斥、享受與疼痛、得與失、有名與無名、稱讚與責怪而感到痛苦,會在心中起了固化作用。
    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水。

    繼續閱讀 >

    認清念頭的空性

    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繼續閱讀 >

    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的迷途。對心真實的本性盲目,緊緊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至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它的概念。
    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繼續閱讀 >

    驗證無生自性

    為了驗證無生自性,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我們意念的源頭。要不然,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個會帶出第三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繼續閱讀 >

    我們必須注入自由的活水來溶解這意念的堅冰

    隆冬時,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結凍,水變的如此堅硬,可以承載人獸和車輛。當春天來臨時,土壤和湖水都漸漸暖和,也漸漸地解凍。這時,有什麼可以留下來?堅硬的冰塊?
    水是柔軟的流動,而冰是堅硬銳利的,沒有人會說它們是相同的;可是也沒有人能說它們是不同的。因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種現象的實體,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惡感、喜悅或痛苦、獲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讚美或責備,都會在心中凝滯成一塊堅石,我們必須注入自由的活水來溶解這意念的堅冰。

    繼續閱讀 >

    淨下心,探究本質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痴、疑、慢),這五毒常控制了我們的心。
    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
    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淨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踪,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
    假如,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繼續閱讀 >
上一頁 1 | 2 | 3 | 4 | 5 | 6 | 7 下一頁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