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公告欄

    2019年5月27日

    當今時代,很多人遇到一個上師,立刻就跑去恭敬供養,但過不了多久,又覺得上師有諸多毛病,於是將其捨棄,甚至還到處誹謗;還有些人經常試探上師,本來想著這一件事,口頭卻說另一件,這樣依止的上師再多,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

    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一生中只依止少數幾位上師即可,不要總是喜新厭舊,到處尋找“新鮮”的上師!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6日

    昔日,阿底峽尊者一生依止過很多上師。 在這些上師中,有的功德超過他,有的則與他平等,有的還不如他。 但不管怎樣,他對每一位上師都心懷感恩,非常恭敬。

    而仲敦巴,一生只有兩位上師:一位是居士身份的上師,一位是阿底峽尊者。

    後來,博多瓦問上師:“像仲敦巴那樣依止的上師少好,還是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依止的上師多好呢?”

    上師告訴他:“如果你清淨心修得好,那依止的上師越多越好,但若清淨心不足,總喜歡觀察上師的過失,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5日

    愚人交朋結友,往往會觀察對方的財產、地位、相貌,而如今尋找上師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長得比較莊嚴,很多人就喜歡當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長相並不一定端莊妙好。 像大名鼎鼎的布頓大師,是夏魯派的創始人,他生下來時嘴巴、鼻子都很大,異常難看。 他的母親特別傷心;“我只有這一個孩子,卻長 得如此醜陋,谁愿意見到他呢?”沒想到,這個嬰兒竟然開口說道:“布頓巴(藏文音譯,意為這個孩子誰都可見),我並不計較這些!結果,他長大之後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魯派的歷史中,其貌不揚的高僧大德也為數不少。

    其實,若是娶媳婦,選個美貌一點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 以貌取人,這是愚人的觀察方法,作為有智慧的人,理應注重內在勝於外在——只有詳細觀察 了上師的悲心、智慧後,再決定是否去依止,這樣才會比較可靠。

    繼續閱讀 >

    積累資糧-5

    三身曼茶羅:三身曼茶羅依照自宗(寧體派)的儀軌而供養時,首先共同化身曼茶羅:如前安置供堆時所述之四大洲、須彌山及梵天等算為一個(世界),如是千數稱為一千小千世界;擁有千數四大洲世界的一小千世界算為一,如是千數這樣的小千世界稱為二千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算為一,千數的中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大洲世界,是一個佛化身的所化剎土,譬如釋迦牟尼佛所化的剎土稱為娑婆世界。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4日

    對上師的恭敬,不在於外面的行為,而在於內心。

    比如,麥彭仁波切曾有一個侍者,叫涅內俄薩。 本來他是個愚笨的人,脾氣比較暴躁,甚至在上師面前也顯得非常無禮,態度極不調柔恭順。

    有時上師親自開許的弟子前來拜見,他卻將其擋在外面,說上師病得特別嚴重,就是不讓他們進門。

    麥彭仁波切本人,似乎也害怕這個侍者。有一次,擁嘎堪佈為撰著《功德藏》的講義而前來請教,麥彭仁波切有許多甚深教言正想解說,結果這個俄薩來了,麥彭仁波切就很緊張,趕忙對擁嘎說:“你快回去吧!俄薩來了,我現在不敢給你講。

    從表面上看,俄薩對上師特別不恭敬,但實際上,他是對上師極度關心,擔心上師抱病利益眾生太辛苦。 以此虔誠的信心,最終上師的智慧也全部傳給了他。

    後來,麥彭仁波切圓寂之前,對俄薩說:“你以後遇到困難,就去找華木欽哲。”並告訴其他人;“以後他生病的話,你們一定要關照他!”

    所以,表面上的花言巧語不重要,弟子對上師到底怎麼樣,關鍵看他是否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和歡喜心。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3日

    一些品行低劣的人,見到聲名遠播、財富豐足的上師,才把他認成自己的上師;而那些知足少欲,具足法相的上師,就算從他那兒得過很多法,自己也不願意說出口。 如此對小上師保密、大上師宣揚,實在是一種可笑的行為。

    這種人得到一些殊勝教言,從不認為是上師的恩德,反而覺得是自己智慧和福報過人,跟上師沒有任何關係。 他們最初對上師畢恭畢敬,但得到教言後就捨棄了上師,如同有 些病人,病好後就一走了之,再也不理睬醫生了。

    這不是真正的法器!這種愚笨的人自高自滿,不知道上師的殊勝,將證悟的緣分已經完全斷送了。 他就算悟性再高,聞思再廣,也根本得不到任何成就。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2日

    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怕獲得一點點修行境界,也很清楚這並非靠一己之力,而是源於上師的慈悲加持,進而對上師感恩戴德,並從言語中時時表現出來。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1日

    從前,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菩薩尊者,在五比丘之一的大德比丘座下發起了出離心。 後來,當他見到大德比丘和佛陀在一起時,首先頂禮了自己的上師,再頂禮釋迦牟尼佛。 佛陀見後連聲讚歎:“你做得很對!在哪一位上師面前受過法恩,就應該先對他頂禮。”

    按理來說,大德比丘的智慧和功德,肯定不及佛陀,但佛陀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能忘記上師的恩德。

    繼續閱讀 >

    積累資糧-4

    供三十七堆曼茶羅:左手執持曼茶羅,用右手腕長久擦拭基盤。同時內心專注所緣,不散他處而念誦七支供。(擦拭曼茶盤的原因)並不是曼茶盤上有不淨物需要擦淨,而是要通過苦行的方式,淨除自相續中二障的垢染。所以,歷史上往昔噶當派諸大德(供曼茶羅時),先用手腕的前面擦拭曼茶盤,起皰生瘡時,便用側面擦拭,又起皰生瘡時再用背面擦拭等。因此進行擦拭曼茶盤時絕不能用其他的氆氌、軟布等擦拂,而只能用手腕擦,為了追隨往昔噶當派諸大德的傳統,我們也應當如此行持。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0日

    不管是大上師還是小上師,無論名聲是否廣大,只要在他面前得過佛法,他就是自己的上師,對此我們應感恩不盡。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9日

    從歷史上看,許多眾生的慘烈痛苦,有時就是一兩個人的惡行造成的。 所以,對於這種惡人,尤其是十惡不赦的人, 必須要立即捨棄,不然就會毀壞國家和團體。

    包括在佛教中,對於性情極其惡劣的眾生,若以柔和的方式無法度化,那在慈悲心的前提下,佛菩薩必須示現威猛的行為加以降伏,這也符合世間的正規。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8日

    如今,值得信賴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當我們做重大事情時,不要隨便宣揚,應以秘密的方式去做,這樣就不容易遇到違緣。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具備猛厲的行為和懷柔的能力,對自方慈悲,對敵人勇敢,並能辨別他人的行為是好是壞。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19

    以藏傳佛教的觀點而言,一個人在一位上師前接受灌頂,按傳統應先接觸、觀察上師二到三年左右,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再去求灌頂也不為遲。一旦接受了灌頂,然後又去誹謗給自己灌頂的上師,這樣做的果報將非常慘烈。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7日

    當然,我們若想在短時間內成就,這也不太可能。但緣起的真理是不會欺惑的,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斷地精進,依靠無欺的緣起力,一定會得到某種相應的功德,今生來世的一切都吉祥,不會出現任何違緣。

    繼續閱讀 >

    積累資糧-3

    所修曼茶羅:首先在所修曼茶羅的基盤上放置五堆,中央一堆觀為毗盧遮那佛,由佛部尊眾圍繞;前面一堆觀為金剛不動佛,由金剛部尊眾圍繞;南方一堆觀為寶生佛,由珍寶部尊眾圍繞;西方一堆觀為無量光佛,由蓮花部尊眾圍繞;北方一堆觀為不空成就佛,由羯磨(事業)部尊眾圍繞。或者如明觀皈依境一樣,中央一堆觀為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之蓮花生大士、大圓滿傳承諸上師以重樓式安坐;前面一堆觀為釋迦牟尼佛,由賢劫一千零二尊佛圍繞;右側一堆觀為八大隨行佛子由大乘(菩薩乘)聖者僧眾圍繞;左側一堆觀為聲聞二勝(舍利子、目犍連)由小乘(聲聞)聖者僧眾圍繞;後面一堆觀為光芒閃爍的方格架內,層層疊疊置放法寶經函。無論如何應將所修曼茶羅放在供臺上,如果有條件則應設置五供等環繞其周圍;供養在身語意(三寶)所依前,若無條件則沒有所修曼茶羅也可以,以意念明觀福田。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6日

    有些人本來有許許多多的修行機會,但他卻經常找一些 藉口延誤,從而把絕好的緣分都斷絕了。

    還有些人雖然修行多年,但內心整天在煩惱中虛度時光, 煩惱賊已將他的善法全部偷走了。 他們始終得不到修行的驗 相,這並不是三寶沒有加持,而是自己的業力深重,或是精 進不夠。

    因此,散亂心和煩惱惡念,我們最好不要去依止,而應 將其徹底捨棄,否則永遠不會安寧。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5日

    從現在開始,我們應當捨棄無意義的事情,修持具有無 量功德並能調伏自心的佛法。 假如依靠善知識的竅訣,真正 精進地修行,哪怕是僅修一個月,也會得到明顯的受用。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4日

    為了使人生有長足進步,我們平時一定不能攀緣太多。 假如身體做各種世間雜務,口中言說許多閒言碎語,心裡不 斷生起層出不窮的分別念,這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違緣。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18

    總之,傳法灌頂都是嚴肅的佛事活動,它們自有其嚴格的規定。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所具功德實難以文字描述,任何對此種傳法灌頂的聖潔性所進行的毀誇都難逃因果制裁;另一方面,非如理如法的灌頂行為,則既害自己又害他人。 但令人擔憂的卻是,某些假裝的或不夠格的活佛、上師,正藉著灌頂、傳法之名大肆攝受徒弟,這種行為背後的醜陋動機,稍加分析就已是昭然若揭。而漢地的一些佛教徒又缺乏佛法的正知正見,他們往往從不觀察上師的品行與修證就盲目地接受灌頂。結果沒過幾天,這些人又開始議論上師的各種過失,接下來的行為便是隨意誹謗。師徒之間的關係發展到如此地步,這又是誰的過錯呢?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3日

    上師托嘎如意寶曾講過,有一次,多聞天子穿上自己最 好的衣服,不可一世地去拜訪貢嘎天子,結果發現,貢嘎天 子的財富遠遠超過了自己。 於是,他的傲慢當下就蕩然無存了。

    既然多聞天子的財富都沒什麼了不起,我們的財富又有

    什麼可驕傲的呢?

    因此,我們應當觀察萬法無常,以如幻如夢來對待一切, 看世間法就如同看熒屏上的影像,如是久而久之,對人事物 的強烈執著會慢慢褪盡,一切功德也就自然具足了。

    繼續閱讀 >

    積累資糧-2

    供曼茶羅時,按自宗的做法,有所修曼茶羅及所供曼茶羅兩種。

    曼茶羅所用的材料,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上等為金銀等珍寶,中等為青銅等原料;下等用石板、木板等光滑的平臺也可以。所擺放的供堆(供曼茶羅所用的物質):上等為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珍寶;中等為訶子(藏青稞)、餘柑子(橄欖子)等藥物果實;下等為青稞、大米、小麥、豆類等榖類;最下等者也可僅以碎石、瓦礫、沙粉等為所緣境。無論如何應當認真擦拭曼茶羅的基盤。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2日

    有些人對世間的一切非常執著,儘管自己腰纏萬貫,但 對需要幫助的眾生,卻絲毫也不願伸出援手。 其實,世間的 有漏財富,品格卑劣的人也能得到,所以當我們擁有一點點 錢財時,千萬不要有傲慢心。

    繼續閱讀 >

    2022年建寺捐款芳名錄4-6月

    請點入此連結並進行查看2022年建寺捐款芳名錄4-6月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1日

    世間法猶如閃電般剎那無常,希求這些始終不會有一個 結局。 正如無垢光尊者所說:“世間上的瑣事,若去希求, 就沒有一個完結之時。何時放下,何時才會了。”

    無始以來,我們在世間法方面花費了無數精力,結果卻 是徒勞無益。 所以,現在該是讓心好好休息的時候了。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0日

    在輪迴中,眾生希求無常的世間法,而不願追求解脫, 以至於始終陷在苦海中頭出頭沒,就像水中冒出的氣泡一樣。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17

    將這樣的探討再引申一步,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不僅是密宗中有灌頂,顯宗中同樣也以隱含的方式談到了灌頂。我曾碰到過一些漢地的法師,他們常常誤認為灌頂只是密宗的專利與特徵,顯宗中絕沒有這樣的名詞與行為,其實這是很大的一種誤解。比如《十地經》中就曾說過,十地菩薩最後獲得十方諸佛的大光明灌頂而證正等覺。《集密經》也云:“若證佛陀之密意,復次明示於他眾,此乃一切勝灌頂,彼得三有諸灌頂。”又《楞伽經》中說道:“一切佛剎,所有 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證法身。”既如此,那就希望所有的顯密佛教徒都認認真真地深研一下有關灌頂的問題吧。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9日

    或許有人問:“佛陀在世時,許多人修行能立即證果, 善惡也是現世現報。而如今,眾生修行不能如此,業報也不 會很快成熟,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 因為佛陀住世時是果法期,眾生的根基比 較利,修行後馬上就會證果,尤其是證小乘聖果非常快;而 現在是末法期,眾生的根基明顯大不如前,業報成熟也沒有 那麼快了。

    但即便如此,業力的本性也不會改變,正所謂“縱經 百千劫, 所造業不亡”。 只要我們現在好好修行, 遲早有一天, 定會證得相應的果位。

    繼續閱讀 >

    積累資糧-1

    雖知俗妄然積二資糧 雖證勝義無修然入定

    雖已現前雙運仍精進 無等上師足下我頂禮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8日

    有些人說:“我一生念佛、參禪,造了許多布施等善業, 但心裡仍是煩惱不斷,家庭不和順,生意又不好,不知三寶 的加持哪裡去了?因果是虛妄的吧!”

    這是很大的邪見。 要知道,就算是釋迦牟尼佛,也從沒 講過造業是即造即成熟,而是說“百劫不毀滅”——就算經 過了一百個大劫,業果也不會消失毀滅。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7日

    現在有些人認為:“我今天造一個善業,馬上就要成熟 善報:今天造一個惡業,很快就會受到惡報。” 這是不了解因果的緣故,若真正了解的話,當知“因緣 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6日

    大家首先應明白, 果報是眾生的業所感召的。 而業又有善、 有惡,有定業、有不定業,有今生受的,有來世受的,來世 中又有下一世受的,有好多世之後受的。 所以,眾生的業感, 在時間、果報上各不相同。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16

    假如上師毫無悲心,滿腦子想的都是一些名聞利養之類的念頭;弟子想的也是今生的福報之類現世、短暫的利益,於解脫毫無企盼、渴求之心,這樣的灌頂也僅僅是徒有其名而已。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5日

    對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這是佛教徒最起碼的條件。 倘 若對因果沒有信心,哪怕修再甚深的法,也不會有什麼成效。

    繼續閱讀 >

    念修金剛薩埵-8

    上師金剛薩埵是集百部於一部之自性(即百部之總體)稱為大密一部金剛薩埵。浩瀚無垠、不可思議的一切寂靜、忿怒本尊也全部可以包括在金剛薩埵之中。因為本體觀為根本上師,所以也包括了上師瑜伽,稱為珍寶總集之觀修法,是極其甚深究竟之法。如前所說密咒也無有比咒王百字明更殊勝的。因此我們應當了知何處也無有比此更甚深之法。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4日

    我們的心居住在身體中,就像小鳥暫停在大樹上一樣, 相聚的時間非常短暫。 尤其是作為老年人,頭髮正在一根根 被風霜染白,走路也不能像往昔一樣挺直,這說明小鳥就要 離開大樹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趁現在心識的小鳥和身體這棵大樹正 聚合在一起的難得因緣,好好精進修持。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3日

    我再三講過,哪怕造一個小小的善業,將來也可獲得無 量安樂。 比如每日念一遍《普賢行願品》,花的時間雖然很短, 但依此功德,未來定能斷除惡趣的根本,獲得無量勝妙的安樂。

    又比如,佛經中講,就算聽到講法之前的海螺聲,也不 會墮入三惡趣,更何況是親自聽聞佛法了?

    因此,我們不要以為一些小善微不足道。 假如一味地貪 執閃電般的今生享樂,對將來從來不做任何準備,年老時一 定後悔莫及。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2日

    麥彭仁波切講過:今生是因,來世是果。 既然如此,那 現在為什麼不多造善業呢?就像農民種莊稼,若想在秋天收 獲,就必須在春天好好播種耕耘。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15

    所以說密宗灌頂絕非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每一個欲授灌頂之上師都應該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夠格,自己這樣做到底對弟子有無真正利益;想接受灌頂的弟子也要深思,並觀察上師與自己之間是否完備二因四緣,同時還應考慮自己可否獲得本來意義上的灌頂及其利益。

     

    繼續閱讀 >

    2019年5月1日

    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誰都希望得到快樂,而不願意感 受痛苦。 因此,為了日後的長久安樂,在今生短暫的時光裡, 趁選擇權還掌握在自己手中時,我們應該修持正法。

    繼續閱讀 >

    念修金剛薩埵-7

    懺悔之功德

    如果如此一心專注並不摻雜庸俗之語,而一次性(在同一時間中)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則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失戒必定全部得以清淨,這是上師金剛薩埵親口允諾的。《無垢懺悔續》中也說:“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華,能夠淨除所有的失戒與分別念的罪障,稱為一切懺悔之王。若一次性念誦一百零八遍,則可酬補一切所失之戒,將從三惡趣中獲得解脫。任何一個修行者如果能發誓念誦,則不但此人今生會被三世諸佛視為勝妙長子而加以救護,而且死後也無疑將成為諸佛之長子。”此外進入密宗金剛乘之門後,無論失毀了根本誓言還是支分誓言,如果每天觀修金剛薩埵並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則稱為加持墮罪,即墮罪所產生的異熟果不會越來越增長。如果念誦十萬遍百字明則可徹底清淨一切墮罪。

    繼續閱讀 >
上一頁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下一頁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