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桑耶寺 公告欄

    2019年4月4日

    我們不管是希求善法, 還是追求無意義的瑣事, 到了最後, 都應該觀察心的本性,斷除一切期望和疑慮的分別念,在無 有任何執著的境界中安住,如此煩惱才會銷聲匿跡。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08

    所以對一個負責任的上師來說,他不僅應考慮給弟子在一時、一地傳某一個 法,更應該做好長時期關心弟子修法情況的準備。這裡面確實存在著一些表面上的困難之處,因除了某些特殊的因緣關係外,很多上師不大可能一輩子只待在一個地方傳法授徒,國外的大德要回來,國內的高僧要出去,一來一去之間,很多新弟子就會冒出來。儘管你知道自己不會跟他們長久相處,但卻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把他們拒於佛門之外,把他們引進佛門有時會從根本上改變這些人的一生。

     

    繼續閱讀 >

    2019年4月3日

    每個人都有一些願望和目標,但一個願望實現了,還有更多的目標緊跟著,還想追求更多的安樂。

    分別念就是這樣,一個願望達成了,接著又生起一個新 的希求心。 就像有些人,有了房子還想要院子,有了院子還 需要花園……在我執尚未斷盡之前,這種心始終沒完沒了。 根登群佩大師也說:“乃至小螞蟻在內的所有眾生,都在為 自己的利樂而奔波。”

    繼續閱讀 >

    發殊勝菩提心-21

    智慧度分三: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指上師所講的一切正法之詞義,自己聽聞後如理如實地理解。

    繼續閱讀 >

    2019年4月2日

    對一個普通人而言,不願接受痛苦、強烈地執著安樂, 這種分別念一直在不斷地湧現。

    而我們作為修行人,應當斷除這種心態,將一切苦樂轉 為道用。 比如,自己正在痛苦時,最好安住於空性當中;倘 若沒有這種境界,那就修持自他交換的菩提心,觀想代所有 眾生受苦。

    如此修一次法,就可以積累千百萬劫的資糧,痛苦當下 會轉為功德。

    繼續閱讀 >

    2019年4月1日

    現在許多人希望自己健康無病,永遠青春年輕,其實這 些意義並不大,若能調伏自己的心,其價值將遠遠超過世上 的一切。

    華智仁波切也說:“調伏心,調伏心,用菩提心來調伏心,縱然身體和語言沒行持任何善法,實際上這也對自己和眾生有利。 ”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07

    藏傳佛教中對依止上師有嚴格規定,一般要求在確定好自己的上師後就應該長時依止,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說,必須依止九年或十年以上,如果一個修行人未能如此緊隨上師,那他在聞思修的諸多環節中可能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而有些問題離了上師的指點根本無從克服。

     

    繼續閱讀 >

    發殊勝菩提心-20

    真實靜慮分三: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

    凡夫行靜慮:是指耽著樂明無分別的覺受。希求此目標,即為耽著覺受的妙味而觀修之時,稱為凡夫行靜慮。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06

    有關地域障礙的問題,不僅漢地的修行人在接受了來自藏地的上師傳法之後要面對,全世界所有的佛教徒都無法迴避這一與上師因地理距離而產生的矛盾。 除了一些能恆時依止在上師周圍的人以外,大多數的漢藏,東西佛教徒都不大可能整日跟隨在師父身邊。能跟隨一位具德上師,是無數佛弟子一生乃至多生累劫揮之不去的一個夢想。

     

    繼續閱讀 >

    發殊勝菩提心-19

    靜慮度分二:靜慮之必要,真實靜慮。

    靜慮之必要:如果首先沒有捨棄一切嘈雜、散亂而依止寂靜處,則相續不能生起禪定,所以首先捨棄散亂十分重要。即我們應當思惟:凡是聚集皆是離別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親友甚至是俱生身體的骨肉也終將各自分離,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貪執無常的親友有何用呢?思惟後應當恆時獨自靜修。如寂光大師(密勒日巴大師之大弟子)說:“獨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緣,三四以上貪嗔因,故吾獨自而安住。”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31日

    假如不願意對治分別念,它的力量有時候相當可怕。就像家中有個性格惡劣的妻子,整天大吵大鬧,家人的生活會一直陷於不安之中。

    同理,如果煩惱存在心中,我們永遠也不會有安樂。一 個惡妻,不但會耗盡家財,家中男人也可能因她喪命。而我們心中的煩惱若沒有調伏,後果比家有惡妻更為可怕。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30日

    人生的所有痛苦,實際上都是從未調伏自心產生的。

    我們內心的分別念,就像隻小猴子一樣蹦蹦跳跳,要想抓住它,必須用一根正念的繩子,否則,它一剎那也不會老實安分。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05

    第二,如果聞法者對上師、對上師所傳法要具足真實無偽的信心,此時即便他因語言障礙或本身的種種問題而暫時通達不了所聽聞之法的含義,只要他本人對佛法、對傳法上師的信心穩固如山王,則此人也能獲得成就。這方面的例證舉不勝舉,比如古印度一位婦女,她把一顆狗牙當佛牙虔心供奉,最終她亦因此信心力而得解脫。而在漢地,有那麼多不明佛法大義的老頭、老太太,就憑著他們對阿彌陀佛的虔誠信心而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根本不懂什麼“隨其心淨,則其土淨”的究竟念佛法門,他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說過的話絕對錯不了,自己只要聽他的話老實念佛就一定能得利益,結果這利益就真讓他們得著了。由此觀之,一個人的智慧、理解能力、對上師的話是否聽懂、懂不懂自己所聞之法的深意,這些在一個人的修學旅途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最關鍵的成佛捷徑不在這裡,它出自於一個人的信心。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9日

    若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痛苦的來源實際上是我執。

    只有從根本上斬斷了我執,才能讓痛苦蕩然無存。

    誠如寂天菩薩所說:“世間一切災害、恐怖和痛苦,皆從我執而生,既然如此,還留著我執這個大魔王做什麼呢?”

    繼續閱讀 >

    發殊勝菩提心-18

    不饜足精進:即自己無論在閉關還是觀修本尊、誦經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時,不應僅以此為滿足,而應當發誓:自己活到老便修到老。乃至未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必須以如湍急的河流般持久、勇猛地精進修持。如聖者前輩所說:“修法時,應如飢牛食草般。”飢餓的犛牛吃草時,前一口沒有吃完眼睛便看著下一口。同樣,(我們修法時)前一個法尚未修完時,心中應該計劃此法修成後應修某某法門。凡三門一剎那也不應於悠閒安逸、無有正法之中虛度時光,而應當一天比一天更加精進地修持正法。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8日

    一切禍害的根本,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也可以說是往昔所造的罪業。
    若能通達這個道理,當苦難來臨時,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便不會一味抱怨外境了。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7日

    對外境生嗔,只會毀壞自己的今生後世。所以,包括自己在患病時,對病魔也不要嗔恨,否則會讓自己苦上加苦。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6日

    當遭遇怨敵傷害時,淺慧之人的嗔心會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就採取各種報復手段——當然,導致的後果也可想而知。

    釋迦牟尼佛曾著重指出:所有痛苦與快樂,皆是源於自己以前的業力。如果把受苦的原因怪罪於外境與別人,而不知勵力懺悔業障,那只會增上無邊煩惱。就像一個患了膽病 的人,隨意享用油膩食物,結果加重了病情,這時候他只該責怪自己,而不應遷怒於食物,對它大生嗔心。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5 日

    一般而言,有些高僧大德害怕為名利所累,故決不貪計個人財物,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調化眾生;但也有一些大成就者,為了利益更多有情,不得不“沾染”世間名利。當年,華智仁波切和貢珠·雲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並且私交甚篤。貢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起居坐臥如同眾星捧月一般,身邊的馬匹和財物也多得難以計數。

    有一次兩人共處時,華智仁波切因對貢珠仁波切的聲名顯赫、財富廣積心生厭倦,便對身邊的人說:“貢珠・雲丹嘉措如今已聞名遐邇、財富豐饒,像我這樣的苦行僧再逗留於此,恐怕會大煞風景,我還是走吧。

    貢珠仁波切聽後,再三祈請他留下來。華智仁波切以開玩笑的方式說:“當初在西窮晉美土登南嘉面前聽聞佛法時,我倆不但衣不蔽體,而且房屋簡陋,時常遭受眾人的欺辱。當時為了果腹,我們還常結伴外出乞討、化緣,這些事不知你現在是否還記得?如今,你已成為著名的高僧,也不再需要我為你做什麼了,我呆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呢?

    聽聞此言,貢珠仁波切搖搖頭說:“你千萬別這樣想。 有些事情,我根本就是迫於無奈而行之,絕非貪圖個人利益,若不是以此可饒益眾生… 「聽完摯友的一番解釋,華智仁波切點頭表示理解。

    想想這兩位震古鑠今的大德,一位以貧窮僧人的形象度眾,一位則以富裕僧人的面目饒益有情,但不管如何示現,他們都具有無私的境界,一心只為了利益眾生。相形之下, 有些人內心深處只有自己,不擇手段地貪圖名聞利養,這又有什麼可值得世人敬仰呢?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4日

    如今的世間人莫說不看熱鬧,或者時常安住一處,就連平時講話,嗓門也是越來越大。 其實,不管是什麼人,平日里都應當心性調柔、輕聲慢語,不要隨意高聲叫喊。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3日

    縱觀古今,凡夫人往往不甘寂寞,樂於散亂,喜歡到喧嘩的場所打發時光。如果生活中有個什麼風吹草動,大家就趕緊聚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議論紛紛。假如身邊有一點糾葛 發生,人們更是興奮莫名——所謂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 旁隔岸觀火;而好事之徒,則以說三道四的形式為之推波助瀾。

    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曾講了觀看熱鬧的過失。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裡,也講述了我們應時常安住一處的道理,並要求大家將身體安住於房屋中,心安住於身體裡。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04

    至於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修法能否獲得成就的問題,依然可以從兩方面加以分析: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2日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駐錫喇榮溝時,當地曾有位叫阿切桑給的修行人。他時而將帽子戴在頭頂,聲稱自己生有肉髻:時而又自言能夠飛翔。可當他真從高高的房頂縱身躍下後, 身體卻摔成了重傷。

    有一次,他自稱擁有許多伏藏品,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鑑定。敦珠仁波切看過之後,坦率地說:“這些並非真正的伏藏,你可能是著魔了。”

    然而,阿切桑給並不相信這些話。他不僅堅持認為自己的“伏藏品”貨真價實,還誹謗敦珠仁波切是因為嫉妒才這樣說的。之後,他又找另一位大成就者鑑定“伏藏品”的真偽,
    結果依然不被認可。

    不過,他還是固執己見,最後來到蔣陽欽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鑑定。仁波切善巧地為那些偽伏藏作了簽字,同時要求他念誦一千萬遍蓮師心咒,說只有如此才可以顯 示鑑定結果。

    他按照要求將蓮師心咒念完之後,在境界中忽見一名出家人應聲墜地,自以為是的魔相也以此破滅。至此,他才幡然醒悟,並開始向真正修行人的方向轉變。

    實際上,阿切桑給當時確已著魔,後來是依靠咒語的力量和蔣陽欽哲仁波切的殊勝加持,才得以遣除違緣、恢復正常的。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凡夫所見的境界不一定真實可靠。有些人之所以晝夜都能見到佛菩薩的形象,不過是其風脈明點在外境上的顯現,絲毫也不值得歡喜和誇耀。

    以後當我們也遇到這種情形時,千萬要牢記:切不可以自我吹噓之心,向他人宣稱自己親見了佛菩薩。因為,這相當於徹頭徹尾的大妄語!

    繼續閱讀 >

    發殊勝菩提心-17

    加行精進:即雖有求法修法的心願,但卻於明日復明日中耗盡人生歲月。我們應當斷除此種欲求修持正法中而虛度人生的現象。如哲白蓮大師說:“人壽如屠場傍生,過一瞬間死亦臨,今復明日久蹉跎,終於榻中呼號矣。”因此,我們不應延誤修持正法,剎那也不能耽擱,應如懦夫懷中進入蛇或者美女頭上失大火般急不可待,徹底放下、完全捨棄現世的一切瑣事,立即致力於佛法。否則世間瑣事無有了結之時,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猶如水紋一般,始終不會有修法的空閒機會。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1日

    現在許多人經常聲稱,自己於某某境界中,親見了上師、佛陀、本尊等。
    對於這種人,大家務必要認清其真面目,千萬別聽任他們信口開河。同時,也希望此等妄語之人,要警惕因果報應。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20日

    不管是什麼人,最好不要貪執財物,而應經常思維無常,取捨因果小心翼翼,這樣才能令自己越來越安樂!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9日

    愚笨的人總是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則會作長遠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圓滿的因。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8日

    損失財物只是暫時的痛苦,損壞名聲是一生的痛苦,損害因果則是生生世世的痛苦。所以,就算你沒有財富也沒關係,沒有名聲也無所謂,但千萬不要失壞了自己的因果正見。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7日

    佔便宜是一種顛倒因果的行為,哪怕你平時行為正直,生性慈悲,但若不重視這些因果,到頭來也終將毀了自己。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6日

    與人人都和睦相處,並且具有慈悲心,對上者恭敬,對下者愛護,也不貪求自己的財利名聲,這種人可以當首領。

    繼續閱讀 >

    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03

    第二,若就一般狀況而論,如果弟子聞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瞭解佛法大義,他們並不僅僅滿足於得個傳承、得到一點上師的加持,那麼與上師語言上的障礙就是一個很大的聽法鴻溝,它肯定會 影響到傳法、受法的效果。因為對凡夫而言,語言基本上是他們溝通心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工具。如果是已得緣覺果位的聖者,他們可憑自身發光等方式傳法;或者對一些具足神通者來說,他們可以神通領悟傳法者之密意,除此之外的普通人就只能仰仗從語言文字進入佛法堂奧了。現在如果連傳法者在說什麼都搞不明白,你還怎麼再依而實修呢?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5日

    當自己的地位越來越高時,對下面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對上面的人也不能卑躬屈膝,應當做到不卑不亢。

    繼續閱讀 >

    發殊勝菩提心-16

    精進度分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饜足精進。

    擐甲精進:聽到往昔的諸聖者前輩、諸佛菩薩的事蹟行為以及為求正法歷盡苦行的歷史傳記等之時,我們不應認為:他們是佛菩薩才能做到那樣苦行,我們怎麼能夠做到呢?因而懶散、懈怠。而應思惟:他們是因如此精進苦行而獲得成就的,我作為他們的追隨者,雖然不能勝過他們,但必定能獲得同等的成就。如果連他們也需要經歷那樣的苦行策勵精進,那麼我們這些為深重惡業所迫、無始以來未曾修持正法之人,為何不需要苦行與精進呢?所以,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幸遇具有法相的上師、聽受了甚深教言、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緣分,此時我們當立下誓言歷盡苦難、肩負重擔、不惜身命、拋頭顱灑熱血,誠心誠意修持正法。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4日

    交友,關鍵要看對方的品格,如果人格好一點,哪怕他與你關係一般,甚至對你可能還有點偏見,也絕不會做有損你的事情。 而如果為了與你交好,甘願捨棄之前的舊友,那 此人就很不可靠,總有一天,他也會這樣對待你。

    甚至有些人對自己的上師也是如此,當他見到一個更有名望的上師,就把原來的上師捨棄了,這種忘恩之人極不穩重。

    從前,有三位遠道而來的喇嘛向欽則仁波切求法,仁波切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捨棄以前所有的上師,我就給你們 傳法。

    當時,有兩個喇嘛覺得,他們以前的上師名望低下,而欽則仁波切聲名遠播,於是就同意了。但剩下那位喇嘛認為: “欽則仁波切雖是一位非凡的大德,但以前的上師對我恩德深厚,所以,我寧可不求法也不能捨棄上師。”

    欽則仁波切見狀,就對那兩位喇嘛說:“你們這樣對待以前的上師,以後肯定也會這樣對我,所以你倆不是法器,不能聽我的法。另外那個喇嘛,則可以留下。” 後來,那個喇嘛在仁波切面前聞受了許多佛法,證悟了非常殊勝的境界。他的名字,就叫阿克沃熱。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3日

    處於貧窮痛苦的時候,別人若對我做過幫助,日後當我財富勢力圓滿時,也不能忘記他。否則,即使自己的名聲、地位再高,實際上也是一個卑劣的小人。
    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稍微有一點地位,就把以前的恩人忘得一干二淨。他把有恩於己的人捨棄,結交上一個勢力比較大的,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又會故伎重演……所以,跟這種人打交道沒有任何意義。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2日(2)

    作為上層管理人員,無論上師還是高官,都必須具足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高瞻遠矚,善於取捨因果,處理問題不能有偏袒之心。尤其當自己經手一些財物時,千萬不能貪污。

    繼續閱讀 >

    111/01-03月建寺隨喜參贊

    繼續閱讀 >

    111/01-03月建寺護持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2日(1)

    有些人各種慾望層出不窮,始終期待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白天晚上都在焦慮之中度過,致使生活中鮮少安樂。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還有多長,卻總盤算著在這做一件大事,在那做一件大事……天天這樣打妄想,真是很可憐。

    這種行為,若靜下心來想想,就會發現它對自己不僅沒有任何實益,還讓人生虛度得很快。

    繼續閱讀 >

    2019年3月11日

    愛耍小聰明的人,看似精明,實則愚笨。他們情不自禁只關心眼前的蠅頭小利,從沒想過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讓很多事適得其反。而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人,眼光就比較深遠,一切都是為了長遠打算,這樣的人,他的今生來世必將成熟無止無盡的安樂。

    繼續閱讀 >
上一頁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下一頁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你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生、老、病、死是一條沒有橋樑或淺灘的河流,你們把船準備好了嗎?